由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发起,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展工作部)、浙江大学(“大系” 项目组)共同主办的“‘绘·见’——‘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多学科交叉学术沙龙”暨“数字与人文领域专项支持计划”之“节气沙龙”(小满篇)于2023年5月22日举行。
本次沙龙以“绘·见”为主题,特别安排在展览现场开展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尝试从绘画作品中寻找各学科的学术线索和乐趣,既有跨越时空的宏观视野,也有细致入微的工笔写意,相信从中可以“生长”出有意思的学术议题和思想理念,指引未来可融合、可研究、可延展的方向。
与会学者来自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文博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现代农学院和城市与环境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院、策展工作部、国际联络部和藏品保管部,以及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等多个领域。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对本次活动提供大力支持。本次沙龙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朱青生、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展工作部吴爽、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陈云文共同主持。
本次沙龙围绕中国国家博物馆“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而展开。由浙江大学、浙江省文物局编纂出版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是习近平同志2005年亲自批准,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的一项规模浩大、纵贯历史、横跨中外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大系”团队17年来携手全球263家文博机构,汇数百位专家学者之力,为12,405余件(套)中国古代画作建立精准的数字化档案,以五大全集、60卷226余册的宏大体量,推出了目前全球范围内收录作品最全、图像记录最真、印制质量最精、出版规模最大的一套中国古代绘画图像文献集成。“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以图像、文字、视频、新媒体等多元展示手法,呈现“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绘画的宏富成就。展览集中亮相的1700余件历代绘画精品的出版打样稿档案,是国内藏品与流散在世界各地的中国绘画“国宝”的一次集合汇聚,更是中国绘画发展历程的生动写照,为探索深入理解、保护、研究、展示中国艺术和文化提供了新的途径,推进了我国古代绘画的数字化回归。
5月22日,与会学者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徜徉画海,纵览时空,专家们对成果展的千幅传世佳作意犹未尽,感慨万千。专家们齐聚一堂,进行多学科交叉学术探讨。
专家们欣赏成果展
专家们纷纷认为,“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可以从中充分挖掘历史风貌,启迪未来学术研讨。吴爽介绍,“‘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是近年来国家博物馆面积最大、作品最多的展览,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朱青生表示,“大系”总括中国历代绘画,集中呈现中国有史以来的重要图像,如果能将图像与考古遗迹、文献资料对照,形成图像、文物、文献的三角关系,这将为文化研究提供走向未来的重要密码,也将成为中国文化研究面向世界的重要助力。陈云文肯定了“大系”为研究和教学提供了重要材料。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史睿认为,绘画较之文献,能够勾勒出更丰富的历史面貌,充分利用文物和图像,将图像、文献与文物都作为古代生活的历史遗存平等看待,是当代历史研究的新趋势。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院朱万章赞扬了“大系”项目的重大贡献,以往的美术史图像资料往往较为局部,“大系”首次将隋唐到清代千年的绘画史图像资料进行集中呈现,对绘画风格、对比研究等研究面向都有颠覆性的贡献。
与会学者还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分析了“大系”对不同研究方向的推动作用,将绘画的研究价值拓展到不同的学术领域。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院晁岱双从题跋文字的角度分析了“大系”对题跋研究的贡献,题跋文字从形式上可以平衡画面、补充绘画内容,从内容上能够阐释画意,在绘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吴必虎从游历研究角度出发,提出“游历”是人类自远古以来为了追求幸福生活展开的基本行为,游历研究也是对人类最重要的行为的研究,“大系”为游历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图像资源。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刘承芳则从经济学角度,指出绘画在经济学量化历史研究方面的贡献,“大系”也能够推动经济、社会、文化、贸易等各方面研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晟、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祝增荣、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赵云鹏先后在“大系”如何推动生物多样性研究方面展开了对话。
“大系”为学界提供巨大研究价值的同时,也为学者们带来了挑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王书林认为,传世绘画作品受绘制背景、绘画技能、表现意图等多因素影响,且存在传承、传抄、仿古等复杂情况,应将其作为史料看待,加以辨析后利用。“大系”收集的资料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研究和保存价值,她希望能早日解决版权问题,惠及学林。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陈冲也提议,绘画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物质体现,受到时代、意识形态等各方面的影响,因此需要学者仔细鉴别绘画材料,并希望“大系”编撰能借鉴考古报告,体现绘画中的重要细节。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部姜鹏也提出,绘画图像的采集在精度、技术等诸多方面都值得注意。中国国家博物馆博士后张天钢则从人工智能展望“大系”未来。
与会学者还在数据共享、建设更大平台方面达成了共识。朱青生提出,数据开放与共享能够扩展“大系”在研究和教学以及社会文明等方面的深远影响,更能为中国在全球文明史的建设添砖加瓦。吴必虎则指出,数字化是人类的巨大贡献,数字共享也是人类文明的必然趋势。赵云鹏提出,希望基于“大系”建立无限可扩展的数据库,提取画作元素,建立数据子集,并通过底层数据结构,进行数据建设和平台搭建,这不仅能够满足“大系”建设需要,也能够满足日常学术活动的需要。
与会学者交流探讨
本次沙龙是“节气沙龙”第十期特别篇,首次将会场移至博物馆内,在观展的同时进行学术的交流碰撞,迸发出思想的火花。社会科学部作为联系人文社科和理工学科的桥梁,将继续组织“节气沙龙”系列活动,在不断盘活校内外资源、拓展学术边界方面持续发力,为更多探索文理交叉可能性的项目打造展示的空间和交流的平台。
活动合影
延伸阅读:
“数字与人文领域专项支持计划”之“节气沙龙”(秋分篇)举行
“数字与人文领域专项支持计划”之“节气沙龙”(寒露篇)举行
“数字与人文领域专项支持计划”之“节气沙龙”(霜降篇)举行
“数字与人文领域专项支持计划”之“节气沙龙”(立冬篇)举行
“数字与人文领域专项支持计划”之“节气沙龙”(惊蛰篇)举行
“数字与人文领域专项支持计划”之“节气沙龙”(春分篇)举行
“数字与人文领域专项支持计划”之“节气沙龙”(清明篇)举行
“数字与人文领域专项支持计划”之“节气沙龙”(谷雨篇)举行
“数字与人文领域专项支持计划”之“节气沙龙”(立夏篇)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