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与人文”节气沙龙

“数字与人文领域专项支持计划”之“节气沙龙”(立冬篇)举行

发布日期:2022-11-11     点击量:

2022年11月7日中午,社会科学部在百周年纪念讲堂咖啡厅举办“数字与人文领域专项支持计划”之“节气沙龙”立冬篇活动,本次活动是“节气沙龙”系列活动的第四期,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助理教授Alaa Mamdouh Akef(高山)和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意大利语言专业助理教授成沫作“从但丁到马哈福兹:数字人文视角下的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主题报告。

外国语学院吴杰伟、黄轶,历史学系唐利国、昝涛,中国语言文学系陈保亚、李林芳,王选计算机研究所赵东岩,人工智能研究院马郓,计算机学院刘扬、张化瑞,城市与环境学院王长松,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彭玉佳、易莉,社会科学部王周谊等老师参加本次沙龙活动。活动由社会科学部副部长郭琳主持。

活动现场

两位主讲人根据自身教学和研究需要,建设了相关语种代表性文学作品的语料分析平台,将数字化的文学文本纳入语料库进行可视化呈现及深度挖掘,运用生动丰满的案例展示了语料库语言学理念在文学、心理学、历史学等领域的探索性应用,帮助外语学生与文学读者理解文本、文学与文化的内涵及关联,以及人工智能在这“三文”的串联中所能够扮演的新角色。这对扩大中国学术对世界的关注和影响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高山为纳吉布·马哈福兹作品集建构数据可视化的人文研究平台,探索数据支撑的文学教学方案。他介绍了搭建数据平台的初衷,由于阿拉伯语小说文学教学采用传统方法,往往事倍功半,需要对此进行改变。他结合学生兴趣,尝试引入数据叙事的概念方法,使用阿拉伯语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通过词频计算、可视化图表等辅助工具,划分小说不同层面的信息,包括:人物之间的关系、形象塑造的特色和情感分析等,同时梳理其语言特色和行文风格。高山还介绍了译文中面临的方言翻译问题与对未来的展望,希望能应用更多的语料库语言学方法和自然语言处理的技术到文学教学探索中,推动阿拉伯语数字人文和教学研究。

高山作主题报告

成沫从数字与人文工具的使用者与开发者两个角度出发,介绍了他在外语教学中使用人工智能翻译、自编辅助教学程序等数字人文工具的心得。他提到当前翻译面临的种种挑战,特别是人工智能翻译的建设性与破坏性以及译文无法兼容诗歌的语言特性,这些破坏了诗歌原本的韵律、语言发音中描绘的场景与体现的情感,此外还存在资料版权、读取软件技术不成熟等问题。成沫介绍了意大利诗歌研究可用的数据平台,包括欧洲数据库、多媒体平台和图片库等,并展示了个人开发中的小型诗歌文本分析程序,针对意大利中古诗歌的格律特色进行优化,尝试探索数字与人文工具的优化。

成沫作主题报告

与会专家对高山和成沫的主题报告及研究成果表示极大的兴趣、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大家积极分享了各自对主题报告的看法,并结合各自专业领域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赵东岩、马郓、刘扬、张化瑞从计算机研究视角提出专业性建设意见。他们提出,计算机技术可以深化外语的教学功能,支持学生以课程作业的形式承担译文对齐等基础性工作。他们希望,未来加强技术交流,除了平台的共性功能,可以就“韵体”等开发相应程序,在风格研究方面深入探索,为文学文本翻译、检索、研究与创作提供新工具、新技术、新平台。

陈保亚提出可以拓展文学研究方向,展开对不同国别、年代的社会对比研究和语言学习规律研究。陈保亚认为,研究中涉及语言层面的语用差异、韵律隐喻和参数设计,对中文系数字化研究方向有借鉴作用,希望加强数据库和研究交流。昝涛肯定了主题报告的研究视角,提出就词频体现的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挖掘文化内涵。彭玉佳提出客观数据与文学中的主观感受存在差异,期待未来展开合作。

与会专家交流讨论

在本次沙龙中,与会师生交流愉悦,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既探讨了数字人文与外语教学的结合,也对深化跨领域的学科合作表达了各自的期待。社会科学部作为联系人文社科和理工学科的桥梁,将继续发挥协调和引导的作用,为更多探索文理交叉可能性的项目打造展示的空间。

相关链接:

“数字与人文领域专项支持计划”之“节气沙龙”(秋分篇)举行

“数字与人文领域专项支持计划”之“节气沙龙”(寒露篇)举行

“数字与人文领域专项支持计划”之“节气沙龙”(霜降篇)举行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部

  • 官网

  • 微博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