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与人文”节气沙龙

“数字与人文领域专项支持计划”之“节气沙龙”(寒露篇)举行

发布日期:2022-10-13     点击量:

2022年10月7日中午,社会科学部在百周年纪念讲堂咖啡厅举办“数字与人文领域专项支持计划”之“节气沙龙”寒露篇活动,本次活动是“节气沙龙”系列活动的第二期,邀请了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王长松作“数字人文视野中的历史地理研究”主题报告。城市与环境学院冯健、周丰、姚蒙,智能学院袁晓如,历史学系侯深、黄江军,考古文博学院张剑葳,艺术学院向勇,马克思主义学院郇庆治,社会学系刘能,政府管理学院沈体雁、张洪谋,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张藜,体育教研部王东敏,图书馆朱本军,学科建设办公室黄俊平,社会科学部王周谊等嘉宾出席并进行评议、交流与探讨。本次活动由社会科学部副部长郭琳主持。

王长松报告的内容包含流域空间中的城水关系研究、城市历史社会空间可视化研究以及数据驱动文化遗产保护和应用三个部分。王长松从流域空间中的城水关系出发,揭示了海河、黄河和长江流域城市空间结构和演变过程。王长松重点着眼近代以来北京城市社会空间的变迁研究,他以近代北京义地、自来水设施、东交民巷和北京会馆为例,阐释了不同时期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和社会空间结构。王长松还介绍了以大数据驱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发掘了数据基础上的京杭运河、北京西山等文化遗产保护和应用的新方式。他进一步提出了历史地理领域教学和数据库建设的项目和成果,例如研究生跨学科课程设计,参与北大数字人文中心暑期工作坊、“可视化看中国”通识课建设,以及北京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尝试等,启发更多与会老师和同学们关注历史地理的跨学科研究进展。

王长松作主题报告

活动中,研究自然地理、经济地理、生态学、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城市社会学、城市治理、环境史、环境政治学、文化遗产、文化产业等不同领域的多位专家积极评价了王长松的主题报告,并表达了对历史地理研究发展前景的思考。

专家们普遍表示数字与人文视野中的历史地理研究是文、理跨学科研究的典范,更为将来历史地理研究数据库的建设奠定基础。周丰认为,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看,一方面体现在城市对黄河中游地区水文特征的影响,另一方面体现在黄河下游的地貌变化、河道形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他同时指出历史地理研究反映的人口变迁问题,对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气候变化问题有重要贡献。冯健认为历史地理的确是学科大交叉研究,多源海量的数据有助于增强历史地理研究的时空精度和广度,有利于加深理论探索。

与会专家从各自研究专业视角提出了未来相关研究的建议。沈体雁认为,城市空间规划应该就城水关系,也就是人水关系,提出中国特色的生态理论,在精确的数据计算和分析的基础上达成人与自然相适应的状态,超越西方人与自然对立的“二元论”。侯深表示,从环境史的角度看,城市历史社会空间的变化意味着不同群体、阶层和权力的关系,以此来探讨近代以来中国传统城市向现代城市的转变,可以丰富更多经济、政治等人文视角。刘能认为,站在社会治理角度上,只有理解过去的历史才能理解现代。

与会专家也将交流探讨的视角做了进一步延伸,触及数据库、文化遗产、学科交叉等更为深入的领域。袁晓如指出,历史地理研究高度依赖数据的收集,同时收集的数据能够提供给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其建设意义重大。向勇提出,王长松的研究可以从以人为核心的角度看待,探索空间中人的组织方式,文化视角下人的行为对地理的持续影响,从而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借鉴。张剑葳认为,即便不同学科研究对象有所重叠,但从学科跨出一小步是艰难的,跨学科研究应该尝试走向微观,并且通过历史地理的研究支撑现实黄河流域治理的千年大计。

与会专家交流讨论

本次沙龙为与会专家学者打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研讨氛围,大家各抒己见、深入交流、积极探讨、碰撞思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今后社会科学部将继续组织“节气沙龙”系列活动,为数字与人文交叉研究提供思维碰撞的空间,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社会科学部将进一步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建设需求,为更多跨学科研究提供分享和争鸣的舞台。

延伸阅读:

“数字与人文领域专项支持计划”之“节气沙龙”(秋分篇)举行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部

  • 官网

  • 微博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