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6日,由高等学校文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办的“新时代中国文论教学与研究”工作坊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香港岭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上海古籍出版社等高校和科研、出版机构的40余位学者参加会议研讨。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周兴陆主持开幕式。中国语言文学系副主任程苏东指出,以中西互鉴的视野建立中国文论自主知识体系,是新时代文论教研发展的方向。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辑奚彤云回顾了中国文论教材编写的历史,并介绍了该社新出版的蔡宗齐《中国历代文论评选》的理论体系特色。
会议包括两场主题演讲和5场专题研讨。第一场主题演讲围绕文论的学科与理论体系展开,蔡宗齐以“三棱锥”图示阐释了一种新的文论体系模型;周兴陆回溯近代以来批评史学科的现代化历程,陈雪虎认为文论研究应重视中国语言的特性,刘宁反思中国文论是否具有超越性的“道”。第二场主题演讲结合具体议题展开文论研究新视野,吴子林提出理论也应注意其述学文体,杨子彦以“奇怪”为例探讨范畴融通研究的路径,姚爱斌结合《文心雕龙·定势》考察了中国古代文体观念,李修建指出人物品藻对文艺理论的重要影响。

会议现场
在专题研讨中,雍繁星、时胜勋、葛涵瑞等聚焦文论教学与研究中理论体系与历史考察的结合;李瑞卿、高明祥、李雨轩、胡晨晖强调从中西互鉴的比较视野体现文论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王明辉、徐楠、刘思宇、陈琳琳、张钰筱、徐晓童等探讨中国文论教学中的文本细读、教材编写、跨学科跨文化视野等实践经验;刘青海、叶楚炎、李科、朱雯、都轶伦、武君等结合具体案例阐述赋论、小说理论、文体论、诗论及其文化史与传播学向度等议题;金溪、李溪、胡琦、陶冉等关注文论与乐论、物质文化等跨媒介研究互动的可能。刘尊举、管琴、唐萌等也就理论与文学史的关系等问题发表了看法。
本次工作坊围绕文学理论教研中的中国气象、知识体系、教材体例等议题进行切磋交流,期待能够对中国文论研究的深入和教学的革新起到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