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国文节启动仪式暨“科技与人文”主题论坛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旭日厅举行。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任羽中,海淀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齐慧超,北京市委宣传部印刷发行处处长李琨,海淀区纪委监委驻区委宣传部纪检监察组组长、二级调研员黄创新,海淀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张东旭,海淀团区委副书记李涛,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王宜然,中文系党委书记贺桂梅,系党委副书记周昀、叶威惠出席仪式。科幻作家陈楸帆,制片人、传播学者王姝,编剧杨治学,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作为特邀嘉宾在主题论坛上进行分享与对谈。北京大学中文系及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学生代表共100余人参加活动。启动仪式由叶威惠主持。
任羽中在致辞中说,本次国文节“科技与人文”的主题既体现北大传统,也回应时代问题。他分享严复先生译介《天演论》、王选院士攻坚汉字激光照排技术所带来的启示,强调了人文学科对重大科技创新突破的重要作用和任何时代都不可替代的价值。他希望中文系的同学们拥有更加广阔的视野,成为贯通文理的优秀创新人才。
贺桂梅介绍了北大中文系悠久历史中科技与人文结合的优良传统,提出在人工智能时代,需要挖掘中华文明深厚底蕴中的智慧与精髓,为技术立“心”,以人文学科的力量参与科技伦理框架的建构,以人文情怀引领科技进步。中文系党委将今年党建主题设定为“科技与人文”,也是希望探索科技与人文之间互通、互融、互塑的关系。贺桂梅希望同学们珍惜学习时光,广泛涉猎、开拓视野,积极寻求中国语言文学同前沿科技结合的多种可能,让中文学科始终与新时代齐头并进。
中文信息处理方向2022级博士生肖力铭作为学生代表发言,他从自己的日常学术研究出发,讲述人文学科在人工智能时代的独特价值,比如自己发挥人文学科的特长来测试大语言模型、撰写大模型测试报告,用人文的眼光去发现工具的问题,进而改进工具。他还表达了通过学术研究让技术更有灵魂、让人文焕发新活力的坚定信心。
周昀为参与本次“科技与人文”论坛的嘉宾颁发纪念状。在参会人员的共同见证下,与会领导共同为本次国文节系列活动揭幕。

共同为国文节揭幕
与会嘉宾来到百周年纪念讲堂广场,参观“旧书新知”图书文化市集和特色学科摊位。同学们将AI与人文结合,开展了雕版印刷体验、名家名著勋章制作、人文+科幻故事即兴创作、英译版古诗词问答等丰富活动,吸引了众多师生驻足体验。

参观“旧书新知”图书文化市集和特色学科摊位
启动仪式结束后,四位受邀嘉宾分别为主题论坛带来了精彩的讲授。陈楸帆围绕“AI时代,我们为何需要文学”的主题展开了讲授。他分享了当今时代算法对生活的影响与人们面对技术冲击的不同态度,继而就“AI时代的写作”展开讨论。他认为,人仍然是创作的最终基准。作为中国科学与影视融合项目发起人,王姝从回顾新时代以来的科技成就开始,就文化创新与创作自信展开讨论。她认为以建设科技强国为目标的科学文化,是创造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过程中生发的重要内容。杨治学以类型电影的剧本创作为中心,从其参与编剧的电影《流浪地球》开启讲授。影片在创作中经历了系统的本土化思考,最终体现在以亲情作为情感内核等设计上。尊重观众和观众朴素的共同认知,是创作中最大的科学。丛治辰从个人的科幻阅读史入手,分享了自己阅读不同科幻书籍的思考感受。他谈道,科幻小说虽然常常描写科技,但其内核永远关注在人文。科幻作家所预知的并非是科学创造本身,而是科学创造对人类社会的可能影响。

嘉宾讲授(左上陈楸帆,右上王姝,左下杨治学,右下丛治辰)
在嘉宾对谈环节,四位嘉宾就科幻文学与科幻影视的创作异同与相互影响、科技与人文的所谓“跨界”等话题展开了充实的讨论。对谈结束后,在场听众与嘉宾进行了提问交流,现场气氛活跃。

嘉宾对谈与提问互动
当日下午,文学、语言和文献方向的三场学科分论坛在李兆基人文学苑6号楼举行。
文学方向分论坛以“AI智能技术时代,如何建构‘人文学的想象力’”为主题,指导教师樊迎春在主题发言中,对AI数智时代的现状、数智时代科幻文学的意义以及数智时代的创意写作等问题展开讨论。八名学生代表先后作汇报发言,对中国科幻发展谱系、AI时代文学批评的实践路径等问题展开讨论。
语言学方向举办“语料·算法·阐释,人工智能与语言研究”主题分论坛,指导教师陆尧在主题发言中回顾了语言学实验室百年来的科学方法探索,呼吁语言学与技术结合以推动研究创新。四名学生进行了精彩汇报,汇报内容体现了人文与科技结合的多样视角。
“智能时代的数字人文:古籍可视化技术实践探索”是文献学方向的分论坛主题。指导教师李林芳以“海外汉籍流传项目”为案例作主题发言,系统阐释了古籍载体数字化对人文研究的范式革新,呼吁人文学者主动拥抱技术工具,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探索古籍知识的多维表达与创新阐释。三名同学进行了相关主题的汇报。

分论坛合影(从上到下:文学、语言、文献分论坛)
千帆竞发,科技创新的浪潮奔涌向前;薪火相传,人文精神的灯塔照亮征途。此次国文节将在系内外学生中营造浓厚文化氛围,探索科技与人文携手并肩的多元可能,促进跨学科对话,激发青年学子对科技与人文协同创新的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