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项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成果奖项 -> 奖项动态 -> 正文

北大文科学者6本著作入选第二十届文津图书及文津提名图书

发布日期:2025-04-23     点击量:

4月21日,“相信阅读的力量——第二十届文津图书发布暨国家图书馆4.23世界读书日特别活动”在国家图书馆举办。活动现场揭晓了第二十届文津图书评选结果。本届文津图书评选自2024年12月启动,历时五月,经推荐、初评与终审等流程,最终从报送参评的2834种新书中,评选出20种文津图书(社科类8种、科普类6种、少儿类6种)及46种文津提名图书(社科类16种、科普类12种、少儿类18种)。其中,北大文科学者共有4本著作入选第二十届文津图书,2本著作入选第二十届文津提名图书。





第二十届文津图书入选著作4本





 


《满世界寻找敦煌》


4644

《满世界寻找敦煌》是2024年5月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荣新江教授所著。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后不久,数万件敦煌文物文献被英法、俄、日等国一些“考察”“探险”者骗取、掠夺,致使流散海外,约五万件分藏于十多个国家的四五十个机构及一些私人藏家手中。荣新江教授首次全面梳理自己四十年来满世界寻找敦煌文献的经历,其中记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有寻找的艰辛,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不少独到的心得与感悟。本书不仅是一份一流学者的学术成长记录,也是国际敦煌学学术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本书文字明白晓畅,将故事与知识融合,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极佳的敦煌学入门读物;对于专业读者来说,也可从作者的治学态度和治学路径中得到激励与启发。

7840

风起云飞扬:钱乘旦讲大国崛起


2F74

《风起云飞扬:钱乘旦讲大国崛起》是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10月出版的图书,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钱乘旦教授所著。该书以钱乘旦教授开设且颇受北大学生欢迎的“大国崛起”课程为蓝本,讲述1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苏联、美国等九个世界大国崛起的历史。本书讲大国崛起不仅讲基本故事,讲一些有趣的情节,更着力于将大国问题、大国兴衰的机制讲清楚,寻找普遍规律和共性。跟随钱教授的讲述,读者能够明白:所谓“世界大国”是什么?这个现象何以出现?在每一个历史阶段,“世界大国”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一些国家崛起,另一些国家衰落?大国兴衰的内在动力是什么?


12186



《人类新史:一次改写人类命运的尝试》


28D0

《人类新史:一次改写人类命运的尝试》是九州出版社20249月出版的图书,为已故美国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和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比较考古学教授大卫·温格罗所著,译者之一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助理张帆教授。思索人类社会的命运时,我们总会借助大历史的广角镜头。可耳熟能详,甚至被默认为公理的人类发展叙事——从人人平等的狩猎采集小游群到现代民族国家,历经“农业革命”“城市革命”“国家起源”等关键节点——真的反映了事实吗?《人类新史》向我们揭示出,这或许只是一个现代版本的起源神话。两位作者追本溯源,发现上述理论其实源自18世纪美洲原住民对欧洲殖民者的批判,以及欧洲人做出的保守反击。随后,作者们综合考古学和人类学等领域近年来涌现的突破性成果,展示了人类实际上有过怎样多元和流动的社会组织形态,历史的道路又有过多少分岔与并行。重新理解人类的过去,重新发现人类本就拥有的其他可能性,或许也能赋予我们新的思想资源,去想象一个更具希望的未来。


1004E


偶遇:在漫游中感知艺术》


24A8

偶遇:在漫游中感知艺术》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249月出版的图书,为北京大学王宽诚客座讲席巫鸿教授所著。该书以巫鸿教授长期倡导的艺术感知理念为核心,记录其跨越北京、芝加哥、那不勒斯等地的文化漫游历程,通过偶遇壁画、雕塑、建筑、器物等多元艺术载体,探寻艺术与生命共振的深层联结。本书谈艺术不囿于专业术语与历史脉络,而是聚焦漫游、偶遇、感知三重维度,在街头巷尾、博物馆内外与历史现场中,捕捉艺术与日常交错的灵光。书中既呈现不同文明的视觉表达,更揭示观者如何通过主动的与开放的,在艺术中重构自我与世界的对话。漫游的本质是打破图像复制的桎梏,让眼睛重新直面真实的艺术存在——无论是敦煌斑驳的壁画肌理,还是文艺复兴教堂投下的光影,唯有身临其境的凝视,方能激活个体对形式、空间与情感的原始感知力。本书期待每一位怀抱好奇的读者,在文字与图像的漫游中,完成一场从观看艺术艺术地观看的精神觉醒。

216F0






第二十届文津提名图书入选著作2本




《重构关系:数字社交的本质》

3C2A

《重构关系:数字社交的本质》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1月出版的图书,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邱泽奇教授所著。该书 关注数字媒介如何改变我们的社交方式。邱泽奇教授将人际关系分为家庭、朋友、工作、生活四类 ,在每类中选取典型场景,通过具体案例分析社交关系在数字环境下的重构,揭示 社交从“围绕社会”到“汇聚关系”的转变。邱泽奇教授以中国社会的真实场景为切入点,通过退休母亲的家庭群分享、基层民警的社交软件寻亲、年 轻妈妈的家长群困扰等具体案例,拆解数字社交背后的社会学逻辑。他指出,数字社交并非简单的沟通工具升级,而是自我与社会互动方式的深刻变革:家庭关系呈现媒介化、自我化特征,“数字反哺” 成为代际互动常态;朋友关系突破物理空间限制,基于兴趣与算法形成短暂而具精神性的连接;工作关系从 “组织吸收人” 转向 “人组织任务”,打破岗位与个体的固有边界;生活关系则超越具体场景,成为个体自我认知与意义追寻的场域。书中系统揭示了数字技术如何赋能个体主动组织关系、定义自我,强调数字社交本质上是关系的再建构过程。邱泽奇教授以兼具学术思辨与现实观照的笔触,审视数字洪流中的个体处境,提出理解数字社会即理解 “人如何重新成为社会人” 的命题。这部作品既是对中国数字社交经验的深度提炼,亦为读者提供了一面映照当下生活的镜子,引导人们在技术迭代中审视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数字连接中寻找个体的位置与意义。

9014


《正义的决疑》

2BEA

《正义的决疑》是 2024 年9月由法律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为北京大学法学院车浩教授所著。本书为车浩教授的随笔集,通过对一个个小故事进行法理辨析,淋漓尽致地展示出刑法思维之美。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并非着眼于研究如何制定良法,而是聚焦于探索如何善用法律,从而使正义的期待不落空。书中的每个故事,都抛出了有关正义的疑问,可答案并非高悬于理念苍穹的抽象思辨,而是需要深入到平凡生活与具体条文中去探寻。那些看似中性、枯燥、平凡的法条文字背后,实则隐藏着法的智慧 。


3768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部

  • 官网

  • 微博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