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与人文”节气沙龙

数字与人文节气沙龙”(2024小雪篇)举行

发布日期:2024-11-26     点击量:

2024年11月25日下午,社会科学部在百周年纪念讲堂四季庭院举行“数字与人文节气沙龙”小雪篇活动。本次活动是“节气沙龙”系列活动的第36期,主题是“算法与言论”。

沙龙由北京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院长助理左亦鲁主讲,主要邀请法学、计算机、政府管理、新闻与传播、生命科学、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活动。沙龙由北京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副院长戴昕主持。

左亦鲁作主题报告

报告围绕算法与言论自由的关系展开深入探讨。左亦鲁指出,在算法日益渗透到我们生活各个方面的背景下,如何规制算法成为了一个重要议题。然而,在讨论这一议题的过程中,算法是不是一种言论,规制算法会不会涉嫌侵犯言论自由,却在半路杀出,成为算法规制的前置问题。

本次讲座就围绕算法是不是言论展开。左亦鲁通过梳理相关判例,认为目前至少美国法院基本支持了算法的言论自由主张。他结合街角发言者模式,从主体(算法是不是“人”)和客体(算法是不是“话”)两方面进行了详细探讨。在主体要件方面,算法反对者和支持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反对者认为,言论自由是“人”的权利,算法作为非人类实体,不应享有这一权利。而支持者则主张,虽然算法不是人,但人是通过算法进行表达的,因此算法应被视为一种表达工具,受到言论自由的保护。在客体要件方面,争议同样激烈。反对者认为,对信息和数据的汇集、处理和呈现并不等同于“说话”,且算法中的自动、机器等“非人”因素使其丧失了言论的属性。而支持者则通过参照报纸编辑和电子游戏的言论自由保护,认为算法也应受到同样的保护。他还提出超越上述本质主义讨论,从实用主义进路探讨发言者本位与听众本位产生对相关讨论的不同影响,并把相关框架应用于分析ChatGPT与“机器人”言论问题。

与会嘉宾交流讨论

主体报告结束后,与会嘉宾从本质主义、信息权利、公共治理等角度展开了讨论。戴昕指出法学讨论常陷入本质主义,强调新技术与法律的关系需跳出传统框架来认识。胡凌从生产分配角度提道,算法以信息生产充裕为基础,既助力信息获取,又限制信息广度,并探讨言论自由在信息时代的新意义。何艳玲则从治理导向出发,分析言论自由与算法规制的不同维度,并讨论本质主义与治理主义的差异及价值。刘金河关注算法讨论中的公共性及中国语境下的平台责任问题,提出算法规制在中美语境下的不同表现。这些探讨和争议不仅展现了算法与言论自由关系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也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和规制算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

本次活动中,社会科学部继续与勺园中餐厅展开合作,应时而食,推出小雪节气特色美食供与会师生品尝。

小雪节气菜单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部

  • 官网

  • 微博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