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与人文”节气沙龙

“数字与人文领域专项支持计划”之“节气沙龙”(秋分篇)举行

发布日期:2023-09-26     点击量:

2023年9月22日中午,社会科学部在百周年纪念讲堂咖啡厅举办“数字与人文节气沙龙”秋分篇活动。本次活动是“节气沙龙”系列活动的第十五期,主题是“问天下‘兆’有多大——从‘十进位值制’到‘二进位名制’:文字数位系统的中西文明竞合”。沙龙由计算机学院计算语言学研究所张化瑞主讲。沙龙主要邀请了数学、中文、外语、历史、计算机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来参与本次活动。活动由社会科学部副部长郭琳主持。

数字和文字的出现象征着人类文明的开端,对大数的便利称说则成为信息时代的基础需求。西方用了六十多年才定出106到1030的国际标准字头(M/G/T[1960], P/E[1975], Z/Y[1991], R/Q[2022]),我们有没有可能通过数字考古,探幽发微,鉴往知来,另辟蹊径,自主表达?

张化瑞深入剖析了“兆”这个单位在当下的应用问题。从中国传统而言,“兆”比“亿”大,《数术记遗》中记载“万万为亿、亿亿为兆、兆兆为京”,是基于二进制的十进数位系统(报告者命名为“二进位名制”);从现实而言,英美采用以千或千千(百万)为基本步程的线性系统,日本在近代采用的也是“万万为亿、万亿为兆”,把数位中的几何级数变成了算术级数,由此在东洋和西洋的双重冲击下,我们用“兆”来翻译英语的“million(百万)”,不仅使得“兆”比“亿”小,而且破坏了中古时期所形成的高效、简便、优美的数位系统,在需要处理海量数据的信息时代造成难以弥补的隐形损失。

张化瑞作主题报告

为此,他倡议重新认识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某些科学观念,尤其“二进位名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并尝试给出具体的可操作措施。他进而提出了某种猜想,即“二进位名制”命数法不仅是中国人首创,而且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的“二进位名制”数字系统,不仅在“效率之高”与“方案之简”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更是中国优秀文化未被发掘的遗珠。

与会专家交流讨论

主题报告结束后,与会嘉宾肯定了这个提议对于建设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意义,并分别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分享了看法。一是关于“二进位名制”在中国诞生原因的讨论,如从政治体制角度,中国较早的建国与政治一体化、度量衡的统一、庞大的人口基数等,使中国人存在对大数的需要与想象力;从文化角度,我们对翻译过来的一些概念内涵通常不敏感等;从古今角度,中国古人可能并不在意这些单位具体有多大,而只在意它很大。二是对中文语境下数位文化意涵的讨论,数位之学不仅存在于数学文献中,也存在于礼学、诗经学等其他类别的文献中,与中国文化深度融合;具体数位的选择也涉及很多方面的知识,看似简单实则复杂。三是从技术层面提出了汉语词汇某种可能的系统性歧义,如“万万”等数字其实有两种可能的解释。

在本次沙龙中,与会师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探讨文字数位系统的基础研究问题。社会科学部作为联系人文社科和理工学科的桥梁,将继续组织“节气沙龙”系列活动,为更多探索文理交叉可能性的项目打造展示的空间和交流的平台。

专题链接:“数字与人文”节气沙龙

延伸视频:秋分篇数字资源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部

  • 官网

  • 微博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