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下午,第二期“临湖智库沙龙”在临湖轩东厅举行。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首席专家,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顾海良作了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视域的探索”的报告。沙龙由社会科学部副部长王栋教授主持。
沙龙现场
顾海良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内容,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思想、时代课题、学理哲理和政治意境四个层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内涵和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同时他从思想史的角度出发,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分析做了非常详细的案例研究,这使得参加智库沙龙线下和线上的师生们加深了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和本质的认识。
顾海良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丰富,它不只是发展道路,也是制度、理论和文化。当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实际上具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同等含义,所以“理论体系”四个字使得中国式现代化在思想、时代课题、学理哲理和政治意境上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从思想层面来看,要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思想出发来理解其体系性问题,用历史逻辑来反映理论体系;从时代课题层面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回答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三个重大时代课题的理论体系,在此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从学理哲理意义上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包含学理和哲理的理论体系,它蕴含着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和方法论,应该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从政治意境层面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新的道路,是可感可行、可接受、可传播的,中国话语、中国模式、中国道路更容易被接受,也更容易得到传播。因此,它不仅适用于中国,也同样具有世界意义。
顾海良从思想文化史的角度出发,通过诸多案例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他表示,“中国式现代化”专题所显现的“现代化”的话题和话语有着中国思想界独特的探索,多方面表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对其间接或直接的影响,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式探讨的理论感召力。顾海良精彩的讲解让与会学者充分了解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思想进程与道路探索过程,从而厘清了现代化广义和狭义的基本含义、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和先决条件问题,也充分理解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和选择中的相关基本问题,从而更加全面深入理解了中国式现代化。
顾海良作报告
报告结束后,与会学者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提出了与中国式现代化相结合的问题,顾海良逐一回答并与他们热烈交流。
“临湖智库沙龙”由社会科学部主办,人事部、国际合作部、融媒体中心协办,旨在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提升咨政服务能力,营造良好的智库研究氛围,加快凝聚北大智库共同体。本次沙龙采取线下线上结合的形式举行,来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关系学院、艺术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等院系单位的学者到场研讨,国际合作部、学科建设办公室、社会科学部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参会,500多名校内师生在线参加学习。
与会人员合影
附:顾海良个人简介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讲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马藏》编纂与研究中心主任,《马藏》主编。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首席专家,国家教材委员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马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研究基地主任。
往期回顾:北京大学“临湖智库沙龙”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