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7日,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主办,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协办的“昆曲传承:守正创新与高校使命”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机构的2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任羽中出席并致辞,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雷虹和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主持。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3月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青春版《牡丹亭》确实年轻人爱看。舞台、服装、人物,都非常美。”著名华人作家白先勇先生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自2004年首演以来,通过500余场海内外巡演吸引了百万观众,成为传统戏曲与现代审美融合的典范。本次研讨会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昆曲艺术传承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青春版《牡丹亭》的美学表达与传承范式”和“昆曲高校传承的创新实践与未来探索”两大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任羽中在致辞中指出,昆曲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代表着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高峰,应该永葆生命力。高校要成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力量,要面向青年,构建有利于昆曲艺术传承的文化生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表示,北京大学理应率先垂范,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携手更多高校共同为昆曲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创新贡献力量。
江苏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柯军在书面发言中提出“照着讲”与“接着讲”的辩证关系,强调以当代学术话语重构昆曲的文化价值。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朱栋霖指出,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揭示了昆曲传承的核心命题,在保护“原真性”的同时,需通过现代舞台技术、教育传播等手段激活文化基因。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顾春芳将昆曲传承比作“救孤行动”,几代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昆曲保护。昆曲传承重在美学精神、生态涵养、剧目教习和曲学研究,要用严谨的学术精神和艺术态度对待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青春版《牡丹亭》柳梦梅扮演者、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副院长俞玖林结合自身艺术实践,阐释了“尊重古典、利用现代”的创作理念。他期待更多的学者从文本、音乐、表演、舞美、传播等方面形成研究成果,为剧团的新戏创排、演员培养提供学术支持。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谷曙光赞扬青春版《牡丹亭》,称其以“青春”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以“美学”激活现代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以“有效传播”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肖鹰认为,昆曲传承本质上是“古典美学的现代转化”,高校应通过系统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力,将昆曲教育纳入通识教育体系。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祯、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主任陈均、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肖怀德等学者围绕高校如何推动昆曲教育、高校美育、数字化技术赋能传统艺术发展等议题展开讨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国际博士生菲比、新编昆剧《盛世红妆》编剧孙钰煕、北京大学图书馆馆员杨楠楠从艺术表演与创作实践的角度分享了昆曲传承的经验与思考,为昆曲未来的传承路径贡献了青年的声音和多元的视角。

与会嘉宾合影
北京大学与昆曲艺术的渊源可追溯至蔡元培校长时期开设的戏曲课程。从1991年京昆社成立培养青年票友,2005年首演青春版《牡丹亭》引发校园热潮,2009年启动“昆曲传承计划”深化学术研究,2010年开设通识课程“经典昆曲欣赏”成为北大“神仙课程”,到2024年推出“无域・北大中华文脉传承计划”推动跨学科融合,北京大学数十年间始终致力于将昆曲艺术纳入高校美育体系。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到“一出戏普及了一个剧种”,既需要回溯《十五贯》的历史经验,更要探索传统戏曲在数字人文时代的传播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