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成果奖项 -> 成果动态 -> 正文

中文系陆尧等教师在国际顶级语言学期刊发表成果,首次发现音位感知的叠加效应

发布日期:2025-05-13     点击量: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三位教师于2025年4月23日在语言学顶级期刊《语音学杂志》Journal of Phonetics)第110卷上发表研究论文《基频和发声类型对声调感知的贡献——以载瓦语为例》(Contribution of F0 and phonation to tone perception in the Zaiwa language”)。论文第一作者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语言学实验室研究员、助理教授陆尧,通讯作者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语言学实验室主任孔江平。作者还包括北京大学语言学实验室工程师梁昌维。

论文截图

声调是汉藏语系特有的语言特征。近年来,随着声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取得进展,学界已经意识到仅仅依靠基频不能够准确描写声调,也不能完全对声调的感知结果作出解释。在不少中国境内的方言和民族语中,声调之间不仅存在基频的差异,还同时存在发声类型等其他声学参数的差异。但这些参数对声调的感知、声调的定义有何影响,在语言认知、语言演化中处于怎样的地位,国内外学术界始终存在争议,也缺乏有效的研究手段。针对这一问题,该论文基于北京大学语言学实验室的语音合成技术和长期的田野调查一手材料,首创了一种可分离基频、发声类型、共振峰等声学参数的精细化语音合成方法。研究者以中国境内的一种民族语言——载瓦语为例,合成声调连续统并进行感知实验。研究结果不仅首次直接证明了基频和发声类型分别对声调感知产生的不同影响,而且在理论上首次提出了“音位感知的叠加效应”这一概念,揭示了多项区别性特征在语言认知中的内在规律。

该研究成果为言语感知理论和语言演化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填补了认知音位学的理论空白,对探索人类语言音位的心理实体和确立音位的范畴有重要理论意义,并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方法论参考,更以中国语言研究为案例,为语言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作出了突破性贡献。应期刊编委和审稿人邀请,该论文中首创的语音合成方法和完整代码已全部在Git-hub公开发布,得到国际语音学界高度赞赏和认可。期刊副主编和审稿人等评价该论文作出了“十分重要且新颖的贡献”。

《语音学杂志》是国际语音学研究领域公认的顶级期刊,被SSCI(中科院一区TOP)、A&HCI(一区)及其他21种国际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是当前SSCI和A&HCI一区刊物中唯一的一本语音学专门期刊,JCI指数常年位居前十。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部

  • 官网

  • 微博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