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它既建立在古代天文、物候基础之上,又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这正契合了“数字与人文领域专项支持计划”注重学科交叉、引领时代变革的宗旨。“节气沙龙”的主旨是充分支持数智化环境下人文社科与理工农医交叉融合的创新性研究,建立大跨度的学术网络,为后续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拓展空间。
本次沙龙受场地限制开放部分名额,欢迎感兴趣的师生报名参加。
时间:2023年10月25日(星期三)12:00
地点:报名成功后由短信通知
主办方: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
主讲人:
张藜,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协-北京大学(联合)科学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科技人物研究专委会主任等机构学术委员,中国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首席专家。联络组织国内同仁,致力于抢救、挖掘、整理近百年来中国科学发展历程的珍贵史料,推动了科学史研究的基础性建设;主编科学家传记百余册,成为研究中国现代科技史的重要文献;策划和组织科学家主题展览等活动,在科学史研究服务于社会文化建设、公众科学素养提升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尝试;主编中国科学家故事绘本《共和国脊梁》获“中宣部2019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第六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科普图书类金奖”等奖项。现为“基于‘科学探索奖’的中国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研究”课题执行责任人。
主题:问题与数据的共轭:基于“科学探索奖”的中国青年科学家群体研究及路径探索
报告摘要:
如何平衡“数据驱动”与“问题驱动”、数据方法与传统人文研究方法之间“抽象与具体”,是数字人文领域的一个核心论争。本报告将以一项科学社会学研究——“基于‘科学探索奖’的中国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研究”为例,呈现一种开展科技群体研究的路径探索:在对奖项特征进行提取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履历分析法将获奖人群与通行学术指标之间建立映射关系,从而区分样本的固有特征与普遍特征;继而通过对科学体制史和“个体生命史”的解读,更深入而丰满地诠释当代青年科技人才群体在成长轨迹、地域流动性等方面所呈现出的一些统计学特征,试图探索历史学、社会学研究方法与数据方法如何更好地互相参证。
报名点击链接:https://www.wjx.cn/vm/QMwTN57.aspx#
或扫下方二维码(本次活动提供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