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1日中午,北京大学“数字与人文节气沙龙”系列活动第四十三期暨人工智能研究院学术沙龙第十四期在百周年纪念讲堂四季庭院举行。本期沙龙以“私人秩序下的平台权力”为主题,以私营企业的平台权力现象为核心,深入探讨其背后的社会变化逻辑,进一步分析其所带来的社会秩序结果,尝试在理论建构层面展开更多对话。活动由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与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合主办,吸引了法学院、政府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社会学系等多个院系的专家学者参与。

活动海报
沙龙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刘金河主讲,人工智能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张惠惠为对谈嘉宾。活动旨在通过跨学科视角,深入探讨平台权力、社会秩序、“马克思问题”等理论与数字治理现实结合等前沿问题,推动数字与人文领域的交叉研究。沙龙由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郭琳和人工智能研究院副研究员、数字人文与文明演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杨浩共同主持。

刘金河作主题分享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平台已成为信息传播和社会互动的核心节点。刘金河梳理了平台权力的理论框架,并强调,平台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工具,更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为社会行为体赋权的属性,加速了社会权力结构变迁。他提出,平台权力需要从基础设施、规则体系和社会秩序三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基础设施,其稳定性与安全性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秩序;同时,规则作为现代权力的中介,平台规则的制订与执行不仅影响用户的行为,也塑造了社会的规范与秩序。
刘金河提出,互联网平台作为数字时代主流的媒介形态,其所引发平台权力现象的底层逻辑在于媒介-基础设施双向强化,即媒介基础设施化和基础设施媒介化。在二者双向融合的过程中,平台越来越走向社会权力集散中心的地位,对社会权力的分配越来越起核心作用。平台权力兴于市场自治,获得自下而上的赋权,更重要的是,平台权力融入国家治理,获得自上而下的授权。他强调,我们现在面临平台权力的“合法性再造”挑战,即如何面对私人主体行使公共权力,以及如何处理由私有力量主导的社会秩序。
刘金河指出,要完成“从社会看平台”到“从平台看社会”的视角转变,在理论上探寻平台权力的秩序基础,去追问身处其中的价值追求。他从受限于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引发的“马克思问题”和全面理性化的社会后果引申的“韦伯命题”着眼提出,平台权力的兴起有其历史性,也是社会整体理性化进程的结果。
刘金河呼吁构建多方参与的治理生态,以维护良好的平台秩序。他强调,平台秩序不仅仅是市场秩序,更是生活秩序与政治秩序;数字治理也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产业问题与社会问题,需要所有的利益相关方参与其中。他指出,面对新的权力结构变迁,急需呼唤新的理论体系以及新的契约精神,以更好地面对即将到来的数字文明时代。

张惠惠作对谈回应
张惠惠从人工智能学科的角度提出对平台权力问题的关切。她指出,用户在刷取特定话题时,平台会利用这一特性进行精准推荐,这可能导致认知阶层的固化,进而引发社会隐性化进程中平台权力的集中问题;在自媒体和视频APP中,情绪化内容的传播机制似乎难以被理性化传播所取代,而这恰恰为平台提供了维持权力的手段。她进一步提出了关于私人秩序与商业化平台的问题、大语言模型等技术的发展可能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类行为的问题。
她提出了人工智能时代下个人自主性的挑战:在社会和平台权力结构快速变化的背景下,个人应如何采取行动以保持自主性来应对这些新的权力形式?这一系列问题引发了在场嘉宾与听众对当下社会技术变革的深刻反思。
在自由讨论环节,与会嘉宾围绕权力与经济的关系、劳动在哲学意义上的异化、数字化与社会责任、市场与规则、平台消费与消费者选择、社会视角与集体行动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现场学术气氛活跃,展现了与会者对平台权力这一当代社会复杂问题的深刻思考。

与会嘉宾交流讨论
本次沙龙为数字与人文领域的交叉研究提供了重要平台,促进了大家对平台权力与数字治理的深度认识。未来,北京大学将继续推动数字与人文的交叉研究,进一步深化对平台权力、算法影响、个体与集体行动等问题的研究,探索数字时代中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同时将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共同应对数字治理中的挑战。
本次活动中,社会科学部继续与勺园中餐厅合作,推出谷雨节气特色美食供与会师生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