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数字与人文节气沙龙”(2025清明篇)举行,探讨基于平台的互联网信息内容治理

发布日期:2025-04-15     点击量:

2025年4月10日上午,“数字与人文节气沙龙”系列活动第四十二期暨人工智能研究院学术沙龙第十三期在百周年纪念讲堂四季庭院举行。沙龙主题是“基于平台的互联网信息内容治理”,旨在探讨互联网时代平台内容治理的理论框架、实践路径及其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影响。

活动海报

沙龙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张权主讲;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孙翊文进行对谈。活动邀请来自法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哲学系、信息管理系、新闻与传播学院、现代农学院、政府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多个院系的专家学者参加活动。沙龙由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郭琳与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研究员、数字人文与文明演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杨浩共同主持。

张权作主题分享

张权以“基于平台的互联网内容治理”为题,深入探讨了平台内容治理的背景、演变过程及其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启示。他指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广泛扩散,信息内容及其生产与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国家治理需要不断适应这种变化,形成新的治理模式。

张权梳理了信息内容治理的七方面内涵,包括宣传动员、新闻报道、舆论监督、政务公开、信息监管等。他强调,信息内容治理的内涵是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而不断丰富的。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随着技术与社会相互建构、协同演化,信息内容变为网络信息内容,相关生产与传播活动具备了新的特征,即多模态信息,以互联网平台为枢纽,发生多中心“一对多”+ 圈层化“多对多”的复合传播。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他指出,国家-平台发包制是当前网络信息内容治理的基本模式,并将该模式的形成过程分为非结构性调适和结构性调适两个阶段。在非结构性调适阶段,国家通过推进媒体融合改革、政府上网工程等,取得了一定治理成效。但在平台场域封建化、网络空间空心化、行政机构悬浮化、网络社会赛博格化的趋势下,面临能力短缺、成本高昂、正当性争议的挑战。在之后启动的结构性调适阶段,国家通过制度建设等方式实现了治理责任的重新分配,吸纳平台为治理主体,共同参与治理,形成了“国家管平台,平台管内容”的基本格局,实现了治理效果的有效提升。

张权详细阐述了国家-平台发包制的运行机制,包括党政部门如何分工合作、如何运用各种治理工具保障发包成功,以及平台企业如何履行治理责任。他提道,平台企业通过将相关治理任务进行拆分转化,嵌入内容审核、用户画像、信息匹配和推荐分发等机制,实现了内容治理与平台运营的结合。然而,他也指出了当前模式面临的挑战,如内容建设与综合治理的效果落差等。

为应对这些挑战,张权提出了开启第三轮技术性调适的方向和方案,即通过训练算法代理人,将其嵌入平台运营机制,实现治理程序和机制进一步优化。他指出,这种方案可以在不额外增加企业成本的前提下,提升正面内容供给的质与量,同时避免信息过载和内容倦怠。张权作了引申讨论和理论反思,指出平台内容治理的背后是国家、市场、社会关系的调整,需要把握好发展与治理、秩序与活力的平衡,维护与提升公共性价值。他期待政府、企业和学界深化合作、共同努力,探索构建一个更加健康的互联网内容生态。

孙翊文进行对谈回应

孙翊文结合自身研究经历,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网络安全和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他提道,内容治理属于网络安全的范畴,而网络安全已经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成为了一级学科。在人工智能领域,大模型的安全性问题,特别是对齐问题,是一个关键技术挑战。孙翊文指出,利用人类反馈强化学习算法,使大模型的输出内容与人类价值观保持一致,是当前技术研究的重点。最后,孙翊文就平台法律责任的模糊性、算法治理框架的适配性、多学科交叉合作等问题与张权展开讨论。

在自由讨论环节,与会嘉宾围绕平台责任的边界、跨学科合作的必要性、算法治理的伦理问题等展开深入讨论。大家认为,平台内容治理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术界共同努力,构建多方参与的治理生态。

与会嘉宾交流讨论

本次沙龙不仅提供了一个跨学科交流的平台,也促进了对平台内容治理的深度认识。未来,北京大学将继续推动数字与人文的交叉研究,推动数字技术与人文研究的深度融合,为文科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注入新动力。

本次活动中,社会科学部继续与勺园中餐厅展开合作,应时而食,推出清明节气特色美食供与会师生品尝。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部

  • 官网

  • 微博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