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AI挑战下的人文学术”跨学科对谈在北大举行

发布日期:2025-03-17     点击量:

2025年3月11日晚,聚焦“AI挑战下的人文学术”的跨学科对谈活动于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李莹厅举行。此次活动由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清华大学-同方知网数字人文联合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协办。活动特别邀请到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陈平原、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教授孙茂松、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陈斌、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飞跃携手DeepSeek北大校友,共同围绕AI时代人文学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展开跨学科对谈。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教授王军担任本次活动主持人。

对谈现场

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初晓波指出,在技术快速发展、竞争激烈的当下,人工智能战略意义重大,《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也强调其对教育变革的推动作用。北京大学肩负着围绕数字经济和未来产业发展,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优化学科专业设置的重任。初晓波提出“挑战”“合作”“审慎”三个关键词,并强调,要重视人工智能对学科发展的影响,促进高校与学科间的合作,坚持人的主体性原则。他表示,北大社会科学部将为相关领域发展提供支持。

在对谈活动中,诸位专家纷纷发表独到见解。陈平原率先抛出一系列引人深思的问题:AI技术的优势与局限分别体现在何处?怎样才能让AI在创造性与准确性之间达到平衡?从人文学者的视角出发,理想的AI工具应具备哪些特质?如何在合理运用AI工具的同时,避免被其掌控?他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大语言模型在文献处理上虽能快速检索整理信息,但存在真实性和学术判断力的问题;文本生成时,精准处理专业学术信息是难题,且语言风格不佳。他还强调,过度依赖AI会弱化研究能力,应明确AI介入人文研究的边界。陈平原提出四点建议:面对AI模型带来的动荡期,各方应加强沟通、寻求和解;在与AI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坚守人文精神,捍卫人类的尊严与价值;AI是助力学术发展的“加法”和“乘法”,并非“降维打击”,人文学科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立价值;语言学、逻辑学等人文领域的研究已渗透到人工智能理论中,这充分说明人文与科技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可以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

陈平原发言

孙茂松在“浅谈人工智能与人文学术”的主题分享中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开启全新创造范式,他以九歌系统仿杜甫诗为例,说明人类创造空间与机器创造空间的联系。如今的大模型具备性能涌现、能力涌现等特点,背后的深刻原因是复杂系统的涌现现象。在AI研究领域,研究者致力于持续的技术突破,并正试图解决智能体的知行合一问题。在人文学术方面,AI促使文化形态变化,AI驱动的学术洞察已然起步。他建议大家积极拥抱大模型,探索其在人文学术研究中的能力边界,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能够适应人文学术研究需要的专业大模型。他还就AI时代文科人才培养问题给出了建议。

孙茂松与观众交流

陈斌介绍了北大面向人文社科学生开设相关课程的情况,并分享课程重点,包括用计算思维解决人文社科问题、展示深度学习案例等。他认为,人文社科学生在AI时代应具备提问、鉴别、选择的能力。大语言模型虽能提高工作效率,但使用时要有正确目的,以拓展人文学科研究范围。

陈斌、李飞跃发言

李飞跃结合科研与教学实践,阐述了在人文研究中引入计算思维与工程思维的重要性。他提出,量化是减少不确定性、减少试验的盲目性和新发现的随机性,也是学科分化和知识颗粒度细化的必然。类似数字人文的跨学科研究,更接近工程学科。要培养文科生闭环思维和控制变量的能力,要建立有效的评测和反馈机制。同AI一起到来的还有生物传感器、脑机接口和情感计算等技术产品。与其说人文学科怎么应对AI,不如说在探讨人类怎样数字化生存。

DeepSeek北大校友分享了AI时代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策略。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听众积极参与问答环节,与嘉宾互动交流。此次活动搭建了跨学科交流平台,为AI时代人文学术发展提供新思路。北大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后续还将开设系列课程,探索人文学术发展新路径,助力其在新时代创新发展。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部

  • 官网

  • 微博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