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数字与人文节气沙龙”(2024立冬篇)举行

发布日期:2024-11-08     点击量:

2024年11月6日下午,社会科学部在百周年纪念讲堂咖啡厅举行“数字与人文节气沙龙”立冬篇活动。本次活动是“节气沙龙”系列活动的第35期,主题是“颗粒艺术:艺术与科技融合的一种可能”。

活动海报

沙龙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颗粒艺术实验室执行主任、兼职研究员王楠主讲,主要邀请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计算机、工学、数学、智能、哲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科技开发部、教育基金会、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北大附中等部门负责人参加活动。沙龙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颗粒艺术实验室主任王蓓副教授主持。

王蓓介绍了颗粒艺术的基本情况。颗粒艺术,作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在艺术科技领域的创新成果,不仅是一个原创的艺术概念,更代表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观念和美育理念。颗粒艺术以“视距”和“影像之下”为关键词,通过提炼日常生活细节中的审美旨趣,使平凡之物焕发出不平凡的“纪念碑性”,成为反映人们日常生活和时代精神的缩影。在为北京大学普高生开设美育实践课程和开展艺术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尝试探索以颗粒艺术为载体重新认识艺术,打破艺术的传统观念,让每个参与者都切实通过自己动手来表达自己,在颗粒艺术中感受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和成就自我。

王蓓主持沙龙

王楠以“颗粒语言:艺术与科技融合的一种可能”为题进行报告,以颗粒艺术为媒,探索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可能性。他从颗粒艺术课程的几大方向讲起,以近年来颗粒艺术实验室师生创作的颗粒艺术作品为例为大家展示了平面颗粒艺术、颗粒影像艺术与立体颗粒艺术,用具体的作品令与会嘉宾对颗粒艺术建立起感官认知。在此基础之上,他介绍了“颗粒方-颗粒密码-颗粒语言”的生产路径。颗粒方是颗粒艺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结合了艺术与科技的语言,生发出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材料,颗粒方结合了计算机的基础语言“0、1”、色彩值域、太极图和鲁班锁等,最终生发出了“颗粒语言”。他通过现场颗粒语言系列颗粒艺术作品《马克思》《图灵》《特斯拉》《王选》等具体展示了颗粒语言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以及在创作过程中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方式,从而阐明了颗粒语言的创作原理和应用潜力,实现了用颗粒语言进行信息编码和解码的可能性,并探讨了其在艺术创作、教育及虚拟现实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王楠为现场嘉宾发放颗粒方、颗粒语言(盒)卡、识别软件等,让大家根据颗粒密码制作自己的颗粒语言,亲身参与到颗粒语言编码解码中来,体会颗粒语言的使用方法,发掘、创造颗粒艺术中蕴藏着的生机和活力。王楠还以颗粒语言的“加密”对颗粒艺术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王楠作主题报告

现场互动

与会嘉宾肯定了颗粒艺术中所体现的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创新思维,并就颗粒艺术和颗粒语言展开讨论。专家们从各自领域出发,分享了自身的思考与建议,并共同探讨了颗粒艺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数学科学学院卢朓指出,颗粒艺术对科普工作有着重要作用,它不仅美观且能激发公众的兴趣。他提道,颗粒艺术与软件开发之间存在合作空间,鼓励参与者自行编程设计、实现创意汇总,同时表达了对颗粒艺术与技术合作前景的高度期待。王选研究所郭宗明高度评价了颗粒艺术创作背后的文化传播价值。他提到了技术层面,如解密环节的创新应用,建议将颗粒艺术与AI、大语言模型相结合,用于生成个性化二维码或加密信息。他还探讨了图像生成技术,并研究其背后的识别编码算法,以反向优化图像质量。中国语言文学系汪锋从专业角度分析了颗粒语言的特点,他建议未来还可以从字母、拼音乃至音调等方面入手,进一步简化颗粒语言,使其更加高效地利用黑白对比度,同时与中国文化特色相结合,如使用拼音系统,增加其独特性和吸引力。工学院李水乡提出了工学与颗粒艺术结合的可能性,包括自动填充软件的应用,为颗粒艺术的物理化呈现开辟了新途径。海淀区教委周信达认为,以艺术为载体,可以从多学科角度出发,探索颗粒语言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多元的学习体验。

image5.jpeg

与会嘉宾交流讨论

现场交流互动

本次活动中,社会科学部继续与勺园中餐厅展开合作,应时而食,推出立冬节气特色美食供与会师生品尝。

立冬篇节气美食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部

  • 官网

  • 微博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