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北京大学“博雅人文论坛”2015年10月26日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共享的世纪:中外文学与人文学的沟通”。论坛特邀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著名作家勒克莱齐奥先生(Jean Marie Gustave Le Clézio)以“文学与全球化”为题进行演讲。论坛开幕式由北京大学社科部部长王博主持。
论坛开幕式上,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刘伟代表学校致欢迎辞。他说,北京大学的人文学科已有百余年历史,文史哲并重。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北大的人文学科也从中获得了深厚的历史底蕴。中国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同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得益于广泛吸取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现代人文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更离不开外来文化的影响。刘伟指出,今天的北大是更加开放的北大,在同世界优秀文化的交流中,我们既要吸取优秀的成果也要寻求创新的道路。在北京大学举办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能使北大师生在学术共享与沟通中,增益学问、培育新知、拓展视野。刘伟表示,勒克莱齐奥先生在中国拥有众多忠实的读者,2008年勒克莱齐奥先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其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他期待今后能有更多国内外的知名作家、人文学者来北京大学做客、讲学。
法国驻中国使馆公使、北京大学校友白良先生(Jacques Pellet)在致辞中表示,勒克莱齐奥先生是法国最知名的法语作家之一,自己能成为一名外交官也是得益于勒克莱齐奥先生作品的影响。白良分享了自己对于“文学和全球化的关系”“在全球化中,文学占有什么样的地位”等问题的观点。他说文学是全球化最早的形式之一,文学具有全球普遍性。外交必须注重文化的交流,法国外交政策中不仅推广法国文学,而且也注重文学的多元化发展。法中是两个有着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近年来已经有了很多的文化交流,法国大使馆将再接再厉,进一步推动法中人文学科的沟通交流。
勒克莱齐奥先生在演讲中表示,中国文学直至今日,已经树起一座宏伟壮丽的丰碑,成为人类文明的瑰宝之一。勒克莱齐奥以儒道思想、中国诗歌、民间故事、文学作品译介和国外对汉语的研究证明,中国文学这座丰碑不仅赫然在目,而且成为人类历史卓越的贡献者。他说,中国文学回归世界文学大舞台,对于理解各个地区、各个时代的人类文明至关重要。中国的唐诗随着文化间的自然传播渗入到了西方思想之中,一些民间故事也流传很广,其中有些明显源自中国文学,灰姑娘和她的水晶鞋,伊索寓言以及亚瑟王传奇中龙与凤的传说,都是中国文学在欧洲无形存在的体现。近代,鲁日满、雷慕莎等人开始对中国文学作品进行译介,西方发现中国是世界文化巨大宝库之一。中国伟大的古典小说《红楼梦》《西游记》启发了众多法国文人。认可中国文学,不仅是认可中国历代的文学史,更是认可它在新一代作家与诗人的推动下在未来将发挥的作用。当今,文化交流已经成为维护和平的一大有力手段,中国文学也将继续作出其杰出的贡献。
随后,专家学者们围绕“人文学的中西视野”这一主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专题演讲,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陈平原演讲题目为:“‘道不同’,更需‘相为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研究员演讲题目为:“和平的事业”,哲学系教授王博的题目为:“真空妙有之间:意义、设计和阅读《红楼梦》五个名字的解读”,南京大学教授许钧演讲题目为:“圣埃克絮佩里的双重形象与在中国的解读”,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张旭东演讲题目为“‘硬译’与‘比较的时代’——论不可沟通性的文化意义”。美国杜克大学东亚系副教授罗鹏(Carlos Rojas)、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系主任董强分别以“由岛至岛:翻译与中国”“挣脱巴别塔的束缚”为题阐述了中西视野中的人文学。
在论坛的“人文学交汇与碰撞”专题演讲中,与会者分别就20世纪的欧洲文化、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的国际化语境、中国文学对世界文学的贡献、第三世界文学对文学研究的意义等问题进行探讨;在“诗、思与中外共享”的专题演讲中,专家学者对“电子碎片时代的诗歌写作”“中国古典诗词的外译与传播”“文学与思想史研究的问题与出路”等问题进行探讨。北大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陈晓明在题为“侥幸的回归:越过现代主义的乡土转向”的演讲后,高度评价此次论坛,并对参与论坛的嘉宾表示感谢。
北京大学“博雅人文论坛”由北京大学社科部牵头,北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和腾讯文化联合主办。论坛旨在邀请国内外最有影响力的作家、诗人和人文学者开展对话,就世界人文文化发展的动向、中国文化与文学的当代责任和作用、文学与人文学科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等相关主题进行深入探究。(文/姜南 张琳 左应仙)
摄影:李香花
编辑:未天
http://pkunews.pku.edu.cn/xwzh/2015-10/28/content_2910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