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上午,北京大学图书馆两科研机构——数字图书馆研究所和亚洲史地文献研究中心在图书馆E108会议室联合召开2015年度学术交流会。图书馆馆长朱强、副馆长肖珑、副馆长陈凌、社科部邹培和两科研机构的负责人、相关成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朱强主持。
本次学术交流会分为三部分:工作情况汇报、学术交流和讨论总结。在第一部分工作情况汇报中,朱强首先对虚体科研机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了阐释,指出两大科研机构自成立以来取得了不少成绩,在促进图书馆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对图书馆培养高水平馆员等方面及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随后,CALIS管理中心副主任、图书馆副馆长陈凌和图书馆特色资源中心主任张红扬分别就数字图书馆研究所、亚洲史地文献研究中心的总体情况进行了汇报。
数字图书馆研究所成立于1999年9月,由CALIS管理中心、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组成,开展数字图书馆基础理论前沿、分布式体系架构、关键技术和标准规则的制定、数字图书馆系统方案集成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成立16年来共争取到1900多万课题经费,培养了71位研究生,承担及参与项目37个(其中国家级及部级项目18个),发表专著7部、学术论文40多篇、各类报告(研究报告、调研报告、评估报告等)80多份,还拥有多个应用软件系统、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并将成熟技术产业化。
亚洲史地研究中心成立于2004年9月,由北京大学特色资源中心和城市与环境学院的研究人员组成,开展北京大学对亚洲的史地研究、学科建设和人员培训,承担了5项研究项目,发表5部专著和多篇学术论文,完成了北京历史地理数据库、“仁之玮瑛藏书”特色库、国家清史编纂工程、司徒雷登书信整理等多项科研任务和6次展览会议,其中北京历史地理数据库是该研究方向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专题数据库,也是图书馆依靠自身力量建设的唯一一个全文数据库。
在第二部分学术交流中,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邓志鸿副教授和童云海副教授分别介绍了“学术知识网络的构建及其应用”和“讲座类视频的摘要标注研究”,利用模型和算法分别对学科学术资源和大规模视频数据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揭示,为信息技术学科科研工作者灵活、高效地获取和浏览学术资源开辟了新的道路。CALIS管理中心冯英介绍了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文物数字化保护元数据标准研究》(北大图书馆主持承担)中,《中国文物分类主题词表》的建设缘由、模型选择、方法论和实施步骤;王文清介绍了面向海量资源整合与云服务的CALIS技术支撑框架,包括资源汇集与交换平台、资源处理与管理平台、知识挖掘与整合平台、资源发布平台、资源发现云平台和资源获取云平台,并对CALIS大数据支撑服务进行展望。城市与环境学院岳升阳副教授作为亚洲史地研究中心的主要成员,详细讲解了侯仁之院士生前收集和绘制的历史地理研究地图资料,指出其在城市规划、旅游开发、景观设计、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目前,这些珍贵的地图史料大部分由北大图书馆收藏。李峰代表北大图书馆新成立的研究支持中心汇报了该机构成立以来的一系列科研和决策支持服务,包括学科研究领域的热点趋势分析、海洋学科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人才评估和信息快报等产品,这些创新性工作完善了图书馆的研究服务新体系,得到了学校部门、相关院系的认可和重视。
在第三部分讨论交流环节,与会者讨论热烈,认为这次交流非常好,未来应主要在以下工作取得突破和进展:充分利用现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密切加强科研合作,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强化多形式沟通交流,协同构筑创新优势,联合申请国家重大课题项目;根据科研与社会需要,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和市场化;两个虚体机构要加强项目合作,如北大图书馆提供文献数据、视频数据,供科研人员做系统实验的验证;联合开发历史地理史料数据库,并在京津冀一体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发挥作用;数字图书馆研究所今后应扩大规模,增加合作机构,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邹培对此次学术交流会给予了高度评价,赞扬了图书馆领导认真严谨、参会者务实的工作作风,认为两个机构的科研工作各有特色、各有风格,充分肯定了图书馆为社会发展和学校发展作出的贡献,同时也对图书馆的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朱强指出,北大图书馆是一个集传承古今文化、提高师生综合素养、支持学校建设发展的跨学科机构,未来的工作重点将实现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人文建设;通过机构调整和业务创新,实现从以纸质资源为中心到以服务为中心的跨越发展,不仅加强对学生学习、研究的软硬件支撑,而且强调对院系、研究中心科研教学以及学校规划管理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