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国两会正在北京举行,令人鼓舞,举世关注。自3月1日起,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专家学者继2014和2015年之后展开第三次两会笔谈,畅谈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大计,为深化改革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制度创新提供智力支持,活动引起社会的热烈反响和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两会专家笔谈参与者既包括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力、学术造诣深厚的权威教授、专家,也有近年来在学术界崭露头角的中青年学者。他们对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真知灼见和深入思考,既有助于公众了解经济发展现状,也有助于决策者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走过2014“深改元年”和2015“深改关键年”,我国经济在创新改革、锐意进取中稳步前行。作为“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2016年必将是我国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十三五”规划建议所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高屋建瓴地指明我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其中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供给侧改革、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精准扶贫与脱贫攻坚等重要课题,也成为了两会和社会关注的热点。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专家学者笔谈2016年全国两会,以“迎接两会、畅谈改革、权威声音、高端分享”为宗旨,所讨论的主题广泛涉及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产业结构调整转型与升级、“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政策、财政货币制度和宏观经济走势、医疗体制改革、信用制度和征信改革、房地产市场等,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深刻的现实意义。截至3月9日,笔谈已经收到稿件近40篇。
经济学院院长孙祁祥教授特为笔谈作序。她指出:“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凡是过去、皆为序曲’,始自上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不管是辉煌还是挫折、成就还是问题、机遇还是挑战,它们都将成为未来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序曲。总而言之,‘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目标是明确的,理念是科学的,方略是正确的,然而任务是艰巨的,挑战是巨大的,路径是曲折的,但我们的信心是坚定的。通过这种方式,各个领域的学者来共同探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的焦点、热点与难点问题,为国家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发挥经济学院作为国家智库的重要作用。”
国务院参事、曾任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的李庆云教授在笔谈中指出,伴随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金融市场陷入动荡,汇率波动严重,资本流动剧增,沉寂多时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话题也被重新提起。可以预期,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将会平稳、有序展开。人们期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引领改革,有效发挥监督职能;要求储备货币国家避免货币政策分化,负起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稳定的责任;盼望特别提款权的价值保持相对稳定,能起到汇率锚的作用,从而有利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货币的汇率稳定。当然,国际货币体系的根本性改革,还有遥远的路要走。人民币要成为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还有很多难题要解。
经济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平新乔教授提出,在市场主导产业结构的基础上,政府的产业政策及其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作用,需要注意五个方面的变化。第一,政府在产业结构的重塑过程中,应该恪守公共服务的定位,政府对于产业投入的参与,主要限于国防工业、基础设施、战略新兴产业的早期研发和绿色环境工业。其次,政府资本对于其他产业的投入和投资,应以国资投资公司的方式来进行,引导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三,政府对战略新兴产业的支持,应遵守由市场选择的原则,应当尽可能减少由政府部门来确定“高科技”“新兴产业”的所谓标准,避免制造出一大堆假成果、假专利。第四,进一步减少和清理各种“产业优惠”“税收优惠”和“信贷优惠”政策,政府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应主要通过“社会资本”的形式来得以实施,即为社会公平竞争提供可信、公开的服务平台,设定各种规范,使企业之间、交易者之间的联系更简洁、更有效。第五,尽可能淡化政府扶持的产业清单,以降低形形色色的“产业政策套利”,让产业分析和产业结构分析渐渐成为一种日常的非政府非政策的商业投资分析业务,为企业选择产业定位服务。
多年来,经济学院充分借助学科优势和雄厚的研究力量,承担了大量来自党和国家有关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课题研究,在智库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得到北京大学和国家相关决策部门的高度肯定,为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推进贡献了大量有价值的政策建议和思想成果。据统计,经济学院每年受国家相关部门委托提供数十份经济政策智库咨询意见,内容涉及国家经济运行、世界经济形势、经济结构转型、社会保障体系、国企改革、财税改革、收入分配、资本市场、经济全球化、城镇化、区域一体化、“一带一路”、就业形势、土地改革、房地产调控、能源环境发展、非公经济发展等。很多“要报”“快报”等成果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和重要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