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贯彻党中央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精神,推进贵州省与北京大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推进北京大学人文社科走出去并更好服务地方发展,5月11日至14日,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联合中共贵阳市委宣传部、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共同主办了“北京大学—贵阳孔学堂学术共创系列活动”。
5月12日,“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共创活动开幕式和学术主旨发言在孔学堂中华文化国际研修园举行,贵州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谢念、北京大学社科部副部长向勇、贵阳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刘俊、贵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邓谦等出席开幕式,北京大学中国哲学、艺术学理论、经济学、公共管理、新闻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等学科的学者和贵州省内学者围绕主题进行了主旨发言。
合影
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谢念在致辞中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必须强化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他说,贵州地处中国西南的腹地,有着重要独特的传统文化,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占领一席之地。拥有阳明文化和屯堡文化两个瑰宝。王阳明在修文龙场悟道,创立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阳明心学;屯堡文化是明代贵州建省以来与生俱来的文化血脉,是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的历史见证。通过正在实施的阳明文化和屯堡文化研究转化、创造推广两大文化工程,将提升贵州文化的整体水平,扩大贵州文化的影响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做出贵州贡献。在致辞中,谢念还对红色文化、多彩民族文化等贵州地区文化特色,以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做了介绍。他强调,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的实践过程中,要努力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后发追赶者,做西部欠发达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典型实践者,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创新探索者。希望通过此次学术共创活动,能够深化北京大学与贵阳孔学堂乃至贵阳、贵州的交流、合作,努力形成更多标志性的合作成果。
谢念致辞
向勇指出,北京大学与贵州、贵阳有着较深的历史渊源,并在“政校”合作中,深度参与了当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此次系列活动的开展是“政校”进一步深化合作的开端。2015年以来,北京大学与贵阳孔学堂先后完成了两个轮次的战略合作,并在2022年续签了新的五年合作协议。他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是北京大学的一项使命,这点与贵州地方以及贵阳孔学堂的核心工作相同且相关。创办后的十多年里,贵阳孔学堂举办了或高端或接地气的各类学术活动,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愿意以此次学术共创活动为契机,在联合课题研究、服务贵州省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邀访学者计划、学术成果落地转化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进一步推动“政校”合作水平。
向勇致辞
开幕式上,邓谦,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周之江先后致辞。邓谦表示,将进一步健全统筹推进贵阳市与北京大学合作的工作机制,确保合作顺利推进;进一步聚焦合作领域,积极推动成果落地,围绕双方既定的合作共识,在各领域全面贴近双方合作、全面推动贵阳贵安高质量经济发展上形成新局面。周之江介绍了贵阳孔学堂的发展情况,他指出,贵州贵阳、孔学堂与北京大学在一些关键的发展时刻,彼此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希望进一步共同发展,将渊源延续到未来。
邓谦致辞
周之江致辞
开幕式由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肖立斌主持。开幕式后,举行了“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共创活动,在向勇教授的学术主持下,在儒家思想、区域治理、公共艺术、金融经济、文化传播、文旅融合等领域各有建树的8位北京大学学者,与省内专家一道,围绕“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并结合各自研究领域分别作了主旨发言。
专家学者发言(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干春松、万鹏飞、陈开和、王曙光、翁剑青、吴文、彭莹莹、曾芸)
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副院长干春松教授在题为“浅议现代儒学发展的几种途径”的发言中,梳理了当下儒学发展的3种路径,并提出了“21世纪贵州儒学现象”。他认为,贵州以及贵阳孔学堂在现代儒学发展上,呈现出了制度创新的典范性。
在“中国式现代化:概念与体系”的主旨发言中,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学系主任万鹏飞教授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全面的解读,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治理概念、体系原则、标准。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和理论探索具有世界性的意义和价值。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开和教授以“传统文化与我国新闻传播观念的现代化”为主题,对传统文化与新闻观念、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我国传统文化中伦理本位的实践观,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实践理性和话语表达的当代价值,能够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供丰富营养和素材。
在题为“世界即中国,中国即世界——现代化视野中的文化同化与价值创造”的主旨演讲中,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王曙光教授梳理了中国与世界在文化交往的4个阶段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4个历程,并提出了“中国即世界,世界即中国”的主张:中国即世界,是主体性之彰显,体现的是文化自信;世界即中国,是开放性之检验,体现的是中国胸怀。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翁剑青教授作了题为“发展社会美育与公共艺术”的发言,从个体幸福与社会昌明的链结切入,探讨了美术、美育,尤其是公共艺术的价值。公共艺术要求艺术和美育要走出博物馆和美术馆,走入社会,走向城市和乡村社区,要强调公共性、参与性、在地性和社会公益性,对赋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有重要作用。
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吴文研究员在“中国式‘勤劳美德’的汉语-行为机制与经济现代化的中国路径”的发言中,探讨了文化伦理与对经济增长的关系,并对中国式独特的儒家劳动观念、勤劳观念如何创造市场经济、创造财富进行了剖析。
在题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框架”的主旨发言中,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彭莹莹研究员围绕治理的现代化,讨论了从社会建设到社会治理的变化,解读了社会治理的内涵、主体、发展历程,并提出了一套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分析框架。
贵州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曾芸教授在题为“农业文化遗产的社会文化基础及其现代化转化”的主旨发言中,通过梳理屯堡文化的价值内涵,对下一步的开发建设提出了具体方案,系统地勾勒出安顺屯堡农业文化的全貌。
向勇在题为“乡土与天下:乡村中的生活美学与审美治理”的主旨发言中,从乡村的生活美学为切入点,提出了通过艺术参与社会治理的理论原则和实践路径。他认为,中国的乡村建设面临“家、国和天下”三重关系的认同互动,依靠费孝通先生所谓的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情感涟漪,维系着以个体为中心的亲缘共同体(家)、地缘共同体(国)和精神共同体(天下)。营建乡村中的生活美学,应坚持天人合一的根土意识、物尽其用的活态涵养、匠心之作的恋地情结等乡土美学营造的基本方法,在审美治理上注重个体“身体-心灵”关系、“自我-他者”关系、“个体-国家”关系,充分发挥乡村现代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积极作用。
研讨会现场
5月13日,北京大学与贵阳孔学堂的联合学术调研团一行前往雷山县进行调研。
朗德镇南猛村是雷山苗族的古老村寨,近年来按照“茶麻菇稻”县域产业布局,南猛村以“六个一”项目推动农文旅配套建设,多产联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通过国家乡村振兴局派驻南猛村第一书记蔡孟阳的介绍,调研团队深入了解了南猛村在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三大方面的示范性实践成果。随后,调研团队前往村寨内部参观考察,向村民了解了苗族非遗技艺蓝靛染布的制作手艺与产业现状,并在村民的热情邀请下切身感受到了苗族舞蹈的魅力。
调研团队在雷山县调研
郎德上寨是贵州唯一传递过奥运圣火的苗寨,被誉为“全国百座露天博物馆”。调研团队对郎德上寨的原住民家庭进行了深度走访,随机到村民百姓家参观并交流,了解了苗寨村落的历史传承和发展现状,在随后与朗德镇党委书记、镇长,南猛村书记、第一书记、村长等乡镇村干部的座谈交流中进行了深入探索。
合影
当日晚,调研团队抵达西江千户苗寨。调研团队前往西江苗族博物馆,了解到了苗族曾经的迁徙历史、管理体制和风俗技艺。随后,调研团队来到西江讲堂,教育部新农科民族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研究项目首席专家、贵州民族大学教授、西江千户苗寨文化研究院院长李天翼与调研团队进行了关于苗寨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的座谈交流。
调研团队参观西江苗族博物馆
李天翼向调研团队介绍了西江千户苗寨文化研究院所具备的学术研究、文化传承和文旅规划的三重功能,以及研究院的科研成果、实践情况和未来规划。调研团队的学者们对千户苗寨及相关学术研究也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和建议。干春松表示,西江千户苗寨文化研究院的实践印证了理论发展的动力是实践这一命题。翁剑青认为,苗寨的旅游开发是一种多维度的利益博弈,需要考虑到文旅开发进程中对当地原住民的人文关怀。陈开和提出,未来千户苗寨的国际化文旅传播要具备更加严密的行政逻辑与学术逻辑。吴文认为千户苗寨未来的发展可以更多引入体验经济。向勇表示,李天翼教授的团队将学术研究书写在田野之间,把知识构建与人文体验相结合,打造出独特的“西江案例”。万鹏飞以“学术生活化,生活学术化”作为总结,提出德治、法治、自治、精治、共治的“五治融合”。
合影
除了学术共创会、实地调研工作外,本次“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共创活动还包括主题讲座和邀访学者的田野实践。5月11日晚,北大学者刚抵达贵阳,就赶赴贵州大学为师生开展主题讲座,包括干春松讲授的“儒学的近代转型及其未来可能”、向勇讲授的“当代文化产业的知识生产与范式转换”、万鹏飞讲授的“中国式现代化治理与应急管理”等3场讲座,得到了贵州大学师生的热烈欢迎,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此外,北京大学本期邀访学者翁剑青及团队还将在贵州进行田野实践一周,并进行传统文化和乡村振兴采风工作,适时在贵阳孔学堂举办艺术展和学术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