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与人文节气沙龙”(2023冬至篇)举行

  2023年12月22日中午,社会科学部在百周年纪念讲堂咖啡厅举办“数字与人文节气沙龙”冬至篇活动。本次活动是“节气沙龙”系列活动的第二十一期,主题是“多元化还是‘小圈子’?——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特别程序专家遴选机制的数据分析”。沙龙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赖华夏主讲,主要邀请国际关系、国际法、计算机、公共管理、信息管理、外国语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参与活动。沙龙由社会科学部部长初晓波主持。

  

  

  初晓波主持沙龙活动

  

  赖华夏作主题报告

  赖华夏介绍了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特别程序专家遴选机制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难点和未来工作方向。“人”的视角是研究国际组织决策的关键。聚焦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专家遴选机制,她与北京大学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进行跨学科合作,整理联合国官方公布的专家信息,搭建专家遴选数据库,并通过人工复核进行规范化。

  赖华夏表示,作为文科研究者尝试大数据分析面临着很多难题,比如不同学科之间存在术语交流的壁垒,在跨学科合作中需要增进交流,使得研究结果更好呈现。未来,团队将完善统计分析方法,尝试匹配度更高的模型,并在数据驱动的项目中结合访谈,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Mika Erik Moeser作主题报告

  燕京学堂2022级硕士生Mika Erik Moeser具体介绍了专家数据库初步的分析结果。他通过可视化图表呈现了年龄、性别、国籍、地区、教育背景、语言能力对候选人入选成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候选人的入选率较低,可能受到语言掌握水平和以往任职机构的影响。目前当选的专家仍然集中于发达国家的学校与政府组织。候选人院校的集中也对北京大学健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机制有所启示。

  

  徐培尧作主题报告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21级本科生徐培尧具体介绍了在研究中采用的创新性可视化分析交互系统。研究超越了传统的图表形式,通过系统设计对数据进行高效的挖掘,将研究结果以选择变量呈现动态着色地图的方式进行呈现,直观地展现了数据分析结果。

  

  与会嘉宾交流讨论

  主题报告结束后,与会嘉宾充分肯定了该课题现阶段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自身研究领域提出跨学科合作机制与数据分析方法的建议。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陆海娜教授结合自身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任职的经验肯定了研究的重大价值,她认为,特别程序的实践会形塑国际人权法的实践,因此对特别程序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专家进行研究有重要意义。同时,她提出专家的双重国籍和生活背景可能会影响数据的准确性。

  作为研究的参与者,智能学院袁晓如老师认为,应当健全完善合作机制,为理科合作者提供更多社科背景的知识指导,帮助其更好理解研究内容;信息管理系王军教授高度认可了赖华夏打通跨学科隔阂凝聚共识成果的努力,并提出为数字化文理交叉研究打造通用的信息基础设施的构想;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黄晶、外国语学院杨梦等老师也就合作机制、数据收集和呈现的准确性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本次沙龙中,与会师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探讨国际组织决策研究的交叉学科路径。社会科学部作为联系人文社科和理工学科的桥梁,将继续组织“节气沙龙”系列活动,为更多探索文理交叉可能性的项目打造展示的空间和交流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