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海峡两岸暨香港人文社会科学论坛在南京大学举办

 

2018年9月15-16日,由南京大学主办、学衡研究院承办的“2018海峡两岸暨香港人文社会科学论坛”在南大仙林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本届论坛以“融合与蜕变: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为主题,吸引了来自海内外4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交流。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欧阳哲生,中文系长聘副教授王风,哲学系教授、社科部副部长邢滔滔,社科部工作人员韩聿琳等参会。
 
9月15日上午,南京大学校长助理范从来教授主持论坛开幕式。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庆葆教授代表学校致欢迎辞。他回顾了论坛的发展历程,同时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南京大学文科发展的学术传统和目标愿景,强调文化“融合与蜕变”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朱庆葆副书记表示,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变迁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在中华历史文化传统的大背景下,共同探讨文化传统与当代社会的命脉与关联,是海峡两岸暨香港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共同使命。
 
台湾大学张庆瑞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港澳事务办公室田德文副主任、复旦大学陈志敏副校长先后致辞。他们表达了在现代社会里要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共识,肯定了本次论坛主题对推动文化转型的重要意义和学术价值,并对论坛进入第二个十年的发展充满期许。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黄克武教授、南京大学文学院张伯伟教授应邀分别发表题为“现代中国文化转型的内在张力”、“重临文学批评的起点”的主题演讲。
 
随后的分论坛环节,与会学者围绕“文教中华——学衡派与传统中国的文化转型”、“知识革命——新思想、新概念的接受与再生产”、“重述历史——历史记忆与历史书写”、“圣俗之间——转变中的中国社会与宗教”、“与时俱化——近40年中国学术之检视”等5个主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按照论坛常务理事会关于“提升开放性和影响力”的建议,本次论坛还邀请到来自台湾中研院、东南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以及日本成城大学、岛根县立大学的学者与会交流,有效拓展了学术交流的深度和广度。
 
北京大学欧阳哲生老师发表了《纪念与政治——1950年以前报刊媒介的“五四”地图解析》一文,通过对研究系、国民党、共产党、中间派自由人士等不同类别报刊媒体几年五四运动文章的分析,为从侧面了解纪念五四包含的政治文化意蕴和各大党派在纪念五四中的主义之争开辟了新视角。王风老师的《“信达雅”与汉语现代书写语言观念的变迁》一文指出,“信达雅”既是一个缺乏明确阐述的理论,也因此成为一个生产力极为旺盛的体系。它在很大程度上构建了中国现代翻译史,影响所及,又非翻译史所能笼罩。
 
9月16日上午,南京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王月清教授主持圆桌会议。南大学衡研究院院长孙江教授首先结合会议议题与概念史研究的中国转向进行发言,随后学者们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讨论。最后,在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院长赖品超教授、台湾“中央大学”副校长李光华教授的闭幕致辞中,本届论坛落下帷幕。
 
 
海峡两岸暨香港人文社会科学论坛”最早由香港中文大学、台湾“中央大学”和南京大学三家发起,2014年随着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台湾大学的加盟,论坛已建立起由北京、上海、南京、香港、台湾等5地7家单位轮流承办的长效机制,迄今已坚持举办11届,为海峡两岸和香港地区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展开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学术合作提供了新平台、新契机,对于传承中华人文、凝聚文明心智、加深文化沟通、引领社会风尚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届论坛主题集中在文学与文化方面,与会者以人文学科研究者为主。第二届论坛以“学科互动与整合”为主题,强调不同学科间的互相对话。第三届论坛有较多来自自然科学领域的学者,会议主题扩展至“全球化与城市文化”研究。第四届论坛举办于四川5.12大地震后,以“灾难与公共管理”为主题,讨论对于灾难的预防、管理与人文关怀。第五届论坛以“绿色启动——重启人与自然关系”为主题,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呼吁构建绿色文明生态。第六届论坛题目是“健康、和平、可持续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视野”,与会学者来自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领域。第七届论坛首次在北京举行,以“公平与发展”为主题。第八届论坛以“中华文化与现代世界——新文化运动一百年”为主题,由当年“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京大学承办。第九届论坛主题为“华人社会与周边区域:当代华人文化、社会与经济的区域影响”。第十届论坛主题为“儒学传统与现代社会——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按照论坛的运行机制,2019年海峡两岸暨香港人文社科论坛将由台湾“中央大学”承办,主题为“再现、传承与超越:五四运动一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