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研讨会举行

2017年4月26日上午,作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105周年院庆系列活动之一,由北京大学批准筹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下文简称为“中心”)在经济学院403会议室举办了主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及其构建”的学术研讨会。参会人员包括:中心顾问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朱善璐教授,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孙祁祥教授,中心顾问委员会委员陈德华教授、钱淦荣教授、王志伟教授,以及中心成员黄桂田教授、孙蚌珠教授、叶静怡教授、张辉教授、苏剑教授、方敏副教授、宋磊副教授、宋朝龙副教授、赵晓军副教授、贺大兴副教授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列席了研讨会。

研讨会由经济学院副院长张辉教授主持。他向参会人员通报了中心筹备以来的基本情况。孙祁祥首先致辞,她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并对中心的宗旨、目标和任务进行了阐述。她指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是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赋予中国经济学者的重大使命,反映了中央领导人高度的敏锐力、洞察力和前瞻性,是应对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诉求。中心的宗旨是提升、充实和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依托并整合北大校内各方资源,共同打造北大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高地,争取在5-10年的时间内把中心建设成为国内外最具理论创新力和社会影响力的学术研究机构之一。孙祁祥强调,中心有四个方面的任务:第一、整合资源,构建一个包括经济理论、经济史和实证方法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体系;第二、结合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更新和扩展经济学院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经济史和比较经济研究等领域的传统优势;第三、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寻找中国道路自信之基、理论自信之根、制度自信之源、文化自信之本;第四、在探寻国际经验和全球化逻辑的前提下,讲好中国的故事、编好中国的书籍、教好中国的课程。

朱善璐随后讲话。他指出,中心自筹备成立之初就得到了北京大学党委和行政的大力支持,这是一件北大应该做、必须做而且要抓紧做的重要工作。朱善璐根据中国实践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强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指出当前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更高层次的新起点。北大经济学院成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平台充分反映了北大经济学者承担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他还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李大钊教授在北大传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光辉历史,希望北大学者要不忘初心、不忘源头,继承传统并发扬光大。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方敏副教授向参会人员介绍了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政治经济学高级研修班和教学经验交流会的有关情况。他着重分析了目前国内学术界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问题展开的各种思考、探索和争论,包括构建理论体系的历史条件是否充分、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构建理论体系的不同尝试等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方面,他指出,北大经济学院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改革,比如对课程体系的梳理、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保持了学术性、专业性、开放性以及学习自主性等一系列特点。他也指出,目前国内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研究普遍存在的困难和挑战主要是理论创新不足、教材建设落后以及人才和梯队建设等问题。

随后自由交流阶段由叶静怡教授主持,参会学者围绕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两个主线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北京大学原经济学系主任陈德华教授在发言中讲道,由于受到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的限制,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困难长期存在,虽然难度很大,但是大家不能放弃努力。他着重强调了其中的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处理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之间的关系,二是需要吸收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理论创新。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钱淦荣总结了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发展调整过程,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应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上的社会生产,属于狭义政治经济学的范畴。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王志伟教授在发言中指出,政治经济学新教材的编写必须坚持发展的眼光和实践探索的观点,阐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演进历程。在教学内容上应当明确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提出的经典理论及其规律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适用范围,同时也应该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能存在的经济波动和危机等重要问题。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蚌珠教授在发言中认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根植于中国的实践。从宏观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应从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即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以及中国由不发达到发达的历史实践出发,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崔建华在发言中强调,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需要两个基础,一是大量地占有史料和深刻了解现实情况;二是要具有理论的批判性。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过程,政治经济学研究应该面向重大的历史和社会问题。他同时也强调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要求学生阅读的重要性。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黄桂田教授在发言中指出,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的确存在范畴不统一、逻辑不统一的问题。他认为,北大应该以中心为平台,根据教学需要,在国内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写一本具有北大特色的新的政治经济学教材。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宋磊副教授认为,中心在经济史、经济思想史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整合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既有研究“长程理论”的必要,也有研究“中程理论”的必要,特别是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的生产组织方式变迁问题。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贺大兴副教授在发言中认为,以国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比较合理的,而且这也和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相契合。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宋朝龙副教授指出,《资本论》的逻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提供了参考。资本主义发展了的社会化大生产应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政治经济学研究必须具有理论性、批判性和逻辑演绎能力,最终能够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体系中的竞争能力和优势。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苏剑教授在发言中指出,理论上必须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般的市场经济以及马克思批判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应当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适用范围。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赵晓军副教授向会议介绍了他的研究团队关于中国收入分配现状、成因和发展方向的研究成果,希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提供有关实证依据。

最后,孙祁祥进行了总结发言,指出本次会议是一场“小规模、高层次、多元化”的学术研讨会,给大家带来了很多新观点、新思想和新启发,希望中心围绕学科体系建设,积极开展研究与合作,完成具有北大特点的标志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