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广铭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会在北京大学举行

2017年5月20日上午9时,邓广铭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会在北京大学人文学苑1号楼举行。此次会议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办,海内外著名学者和邓先生的家人、朋友、同事及学生代表共计70多人参与了此次活动。

会议首先由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任荣新江教授致辞。他高度赞扬了邓广铭先生在学术领域取得的成就,在学科建设、学术人材培养方面的卓越贡献,并向各位来宾表示衷心的欢迎。接着,邓可蕴女士代表邓先生的家属发言。她向与会者展示了许多珍藏多年的老照片,回忆了邓先生一家人过去的诸多往事,展现出邓先生对家人慈爱、对学术执著、对他人给予的恩惠永志不忘的品格。

接下来,许多与会者纷纷发言,“怀念”“感恩”和“继承”“弘扬”是大家提到最多的关键词。与会者亲切深情地回顾了邓先生的道德情操、人格魅力、治学风范与学术建树,回顾了他在长达60多年的教学和研究生涯中对于历史学学科建设以及教书育人等诸多方面的杰出贡献与成就。邓先生作为一代学术大师,留给后辈的既有永远的想念和无限的感恩,也是如何传承、发扬邓先生学术精神和追求的思考和责任。

与会者在发言中都回忆起自己与邓先生交往的经历,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邓先生的追思之意。陈智超先生向与会者展示了邓先生一些珍贵手稿,回忆了邓先生对自己工作的鼓励与指导。胡戟先生则分享了五六十年代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一些珍贵的老照片,以及邓先生亲手批改的本科课程作业等资料,展现出邓先生对待教育严肃、认真的态度。刘凤翥先生、吴宗国先生、杨若薇女士也回忆起自己大学期间在邓先生课堂上的收获对自己学术道路的重要影响。李裕民先生、罗家祥先生等均回忆起自己的求学经历,用生动的事例展示了邓先生对学生严格要求的一面。他们认为,邓先生既要求研究生通过广泛阅读打下坚实的文献基础,又注重培养学生们的问题意识,这样的学术训练为学生们未来的发展道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马克垚先生、郝斌先生、张希清先生、高崇文先生等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前辈学者均回忆起邓先生在担任历史学系主任以及创建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期间的诸多往事,高度赞扬了邓先生的魄力、胆识与执著。安平秋先生则谈起了他与邓先生在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共事期间,感受到的邓先生身上真诚、正直的品格与人情味。佐竹靖彦先生、黄宽重先生、木田知生先生、田浩先生等海外学者,也都谈及邓先生对他们学术生涯的重要影响。夏应元先生深情地讲述起邓先生在七八十年代对自己的无私帮助。他还提道,周一良先生在一篇怀念邓广铭先生的文章中认为,邓先生是一个非常体贴人、爱护人、照顾人、非常懂得择人用人的学者,这一观点让许多与会者感同身受,杨立文先生、王春梅女士、李伟国先生、姜锡东先生、赵建武先生等都讲起在自己人生的关键时刻得到邓先生提携与帮助的经历。邓先生这种关怀后辈、提拔人才的品格,让在场的大家都充满着感激之情。

与会学者对邓先生的学术贡献作出了高度评价。周良霄先生、李伯重先生认为,邓先生继承了中国近代史学的实证传统,这一传统仍然应当为历史学界继承与弘扬。欧阳哲生先生也从中国近代学术史的角度,简明扼要地分析了邓先生学术的特点与历史地位。李开元先生对于邓先生研究与叙事并举、两者相得益彰的学术路径加以高度评价,认为这是邓先生学术的精髓所在,也是今天的史学家最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王曾瑜教授强调了邓先生坚持学术尊严的操守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认为这种可贵的精神应当得到传承。包伟民教授指出,邓先生的学问不仅仅建立在书本知识的基础上,更在于他的气度和眼界。史学家在面对残缺不全的史料时,气度和眼界有时远比学识更加重要。用邓先生这种气度和眼界来继续开拓学术事业,这是今天继承和纪念邓先生的重要意义。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高克勤先生向与会者讲述了邓先生在几十年间对《稼轩词编年笺注》反复修订、不断加以完善的经历,中华书局副总编尹涛先生则利用档案资料,回顾了邓先生参与多种重要古籍整理的情况。他们均指出,邓先生不单单留给了我们重要的古籍整理成果与研究论著,他对学术著作一丝不苟的态度与精益求精的追求,也是今天的学术界应当大力弘扬的。

在会议举行同时,主办方在会场外精心布置了邓广铭纪念展览。此次展出的展品来自北京大学校史馆、档案馆,以及邓先生家属的收藏,生动直观地展示了邓先生的个人品格与治学态度。与会者在会议休息期间纷纷驻足细观,在此重温与邓先生共同度过的岁月,再次走近邓先生跌宕起伏的人生与“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精神世界。

最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邓小南教授向各位来宾发表致谢辞,本次纪念会圆满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