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战略安全话语座谈会在北京大学召开

2016年12月16日下午,“国家战略安全话语座谈会”在北京大学召开,会议主题为“国家战略安全:话语呈现中的问题、挑战与对策”。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以及美国、意大利的2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会议围绕国家战略安全话语呈现中存在的问题、成因与对策以及国家军事话语体系的建构等问题进行了热烈深入的研讨。
  “新世纪以来,中国提出了许多具有全球思维的国家战略,并付诸实施,逐渐由区域向全球拓展。与此同时,中国国家战略在国际推行中也遇到了一些阻力和挑战。以怎样的话语方式呈现中国的国家战略,提高其传播的质量和效率,使之更容易为国际社会所接受,与世界各国形成对接,消除抵触、对抗等不安全因素,既是一个国家战略实践问题,也是全球话语研究课题。”国家传播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陈汝东在座谈会开始就指出。
  在题为《论国家战略安全——话语呈现中的问题、成因与对策》的主旨发言,中,陈汝东教授阐述了他对国家战略话语呈现的新思考。“‘一带一路战略’改称‘一带一路倡议’,反映了我国在国家战略的话语呈现中对中外受众差异的重视。”在对比中美“一带一路”与“亚太再平衡”话语呈现差异时,陈汝东指出。他从“极至化叙事”、“修辞传统”、“文化差异”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国家战略话语呈现面临的三种挑战。“中国梦”与“世界梦”,国家间的“命运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与“光明之路”等的对接,体现了“融通中外,内外有别;口径适宜,轻重有度;古今传承,内外对接”的国家战略叙事原则。陈教授认为,中国国家战略的话语叙事应从上述三方面着手改善。他指出,国家战略叙事应尽可能体现包容性和兼容性,避免排他性。
  “美国军事战略并不比中国透明,但中国的表述也不够精炼清晰”,在题为《中国的国家军事战略——中美军事战略的话语比较研究》的专题发言中,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施旭教授指出。他从话语形态、言语道德、传播方式、参与主体等方面详细对比了去年中国政府发布的《国防白皮书》与美军参联会国家军事战略报告。“中美两国的国家军事战略根本不同”,施旭教授分析道,国家性、包容性、防御性等,是中国军事战略的话语呈现形态。集团性、攻击性、分裂性、霸道性等,则是美国军事战略话语的特点。最后,施旭教授指出,“中美双方,尤其是高层,亟须展开全面、深入、细致的国家军事战略对话与批评;应该就‘国家军事战略透明’的标准展开国际讨论;应该从全球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整体综合安全观的角度探索国际关系的新理论。”

与会的中外专家认为,中国的国家战略安全,有些来自外部,有些则来自其话语呈现及其传播方式,国家战略同样面临话语安全问题和挑战。中国的国家战略话语呈现和传播应重视传播效果,重视内外有别,中外对接,轻重有度,口径适宜,避免单一的宣传范式。新闻传播学、语言学等领域的学者责无旁贷,应重视该领域的研究和创新,助益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何薇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