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研究院与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联合召开学习《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2017年2月28日,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与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学习《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座谈会在大雅堂举行。国学研究院院长、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任袁行霈主持会议,校党委书记郝平、校长助理王博莅临座谈会,听取大家的意见建议和工作汇报。严文明、楼宇烈、蒋绍愚、吴同瑞、傅刚、王小甫、刘勇强、荣新江、王邦维、张学智、李四龙、章启群、潘建国、王锦民、程苏东等20多位北大人文学科的专家学者参加了座谈会。


  郝平指出,两办印发的《意见》是党和国家为增强中国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立足于国家和民族的长远战略高度而制定的重大指导性文件。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是当代中国的历史责任。北京大学是中国的文化重镇,人文学科是北大的传统优势学科。作为基础性的学科,人文学科在立德树人、推行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党中央对北大的工作很重视,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深化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希望大家认真领会贯彻《意见》的精神和内容,勇于担当、踏实工作,为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北大应有的贡献。学校将继续全力支持国学研究院和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的工作,支持人文学科的发展。
  与会学者认为,《意见》是建国以来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是习近平主席关于传统文化系列讲话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北京大学很早就开始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工作。1992年初,在校领导的支持下,学校成立了跨学科学术研究机构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即国学研究院前身),编辑出版大型学术刊物《国学研究》。1993年人民日报以整版篇幅报道《国学,在燕园又悄然兴起》,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形成一股“国学热”。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上,北大一直起到了引领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文、史、哲、考古等人文学科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学科。围绕北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核心要求,我们将在《意见》的鼓舞和指引下,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继续努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做出更多的成果。
  座谈会上,严文明表示,一个民族不能忘本,要有根。自己从事一辈子考古,越来越感觉到中国文化了不起。过去有人主张中国文化外来说,其实从许多重大的考古发现可以看到,中国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中心和主体,不断融合外围周边民族的文化而发展至今的。以新石器时期良渚文化为例,其产生时间之早、城市规模之大、水利工程之巨、文明程度之高在同时期人类历史上是非常少见的,单就其中的10个水坝来说,其工程水平就是在今天看来也是很高的。作为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良渚文化表明中国文明即使不是最早至少也不会晚于古埃及、苏美尔等其它古文明,只不过因为中国建筑以土木为主,不像其它一些文明以石头为主可以保留到现在。从地下考古发掘可以让我们重新评价中国文明所达到的高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断,举世无双。《意见》提出要巩固中华文明探源成果,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楼宇烈谈道,《意见》涵盖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立意高远、措施具体,令人鼓舞。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文字、书法、文章是中国文化的根本,具有独特的形式和内涵。汉语分为平上去入四个声调,讲究抑扬顿挫的变化,诗词歌赋等各种文章都追求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具乐律之美。汉字更是中国文化独一无二的宝贵财富,由于结合了形音义三个要素,汉字的传播和传承非常稳定,超越了空间和时间的局限,为中国自古以来的大一统局面起到了无可比拟的作用。汉字的书写需要遵循基本的法度,进而形成了中国文化中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书法。中国文化中的文章体裁很多,但不论做什么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则就是文以载道。这些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中国文化具有“声调动听的语言、伟大独有的文字、美丽多样的书法、意味深远的文章”。我们应根据《意见》的精神,做好这四个方面的研究和教育工作。
  与会学者认为,研究传统文化需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一直以来,北大国学研究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传统文化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坚持创新意识,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国学研究院主持摄制了《中华文化讲座》电视系列片100集,在校内和国外华语电视台播出后,受到一致好评,被中国新闻出版署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评为“首届全国优秀教育音像出版物一等奖”;主持摄制《中华文明之光》电视系列节目150集,在中央电视台先后试播和正式播出,全国各地和海外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以收看,社会反响强烈,得到了各界人士的普遍好评,先后获得中央电视台“1995年电视节目优秀奖”“1996年电视节目一等奖”;根据《中华文明之光》提炼改编的系列电视片《上下五千年》,在中央电视台每晚黄金时段播出,受到社会更广泛的关注与欢迎。近年来,国学研究院与全国文联、中华经典系列咏诵组委会合作,选派学者参与对中华经典的改编和学术指导工作,先后推出《道德经》《诗经》《孙子兵法》《论语》《孟子》《孝经》《大学》《屈原》《王阳明》等9部经典主题的10部原创舞台咏诵艺术作品,原创国学经典歌曲300多首,在海内外演出30余场,观众数万人次。国学研究院一直积极探索传统文化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的新途径、新方式,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推动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工作。
  与会学者认为,研究传统文化,要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请进来、走出去,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华诞之际,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了“汉学研究国际会议”,来自17个国家及中国港澳台地区和内地的近300位一流专家学者齐聚北京,济济一堂,盛况空前。   这是一次高层次、大规模的学术会议,代表着中外汉学研究的最高水平,有力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发挥更大的影响。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是高端学术研究基地,邀请世界资深汉学家和青年汉学家来北大研修、讲学。近期,基地组织国外汉学家翻译由北大36位学者共同撰写的《中华文明史》,英译本、日译本已出版,俄译本、塞尔维亚译本已完成翻译,预计2017年底出版,另外还有韩译本、匈牙利译本等会陆续完成翻译并出版。中国学者的高水平学术著作,由外国学者翻译,在外国著名出版社出版,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日益提升。这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项重要成果。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之前,基地已开展《马可·波罗行纪》翻译的研究项目,关于丝绸在古代的货币角色的历史研究等等,这些工作势必会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提供学术和智力的保障。
  座谈会上,各位学者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袁行霈希望北大能组织一个“国学宣讲团”,赴国外巡回讲演,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吴同瑞提出,今年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成立25周年。25年来,北大国学研究院一直是以虚体办实事,不占用学校文史哲专业的资源,运行非常良好,极大促进了北大的跨学科研究,但也存在着编制和经费困难等问题。他表示,为配合国家的文化战略、将北大传统文化研究推向新高度,希望学校能加强政策支持,以特事特办的精神给予实体待遇,为国学院和基地的下一步工作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郝平表示,北大将一如既往地大力支持国学研究院和基地的工作,积极研究学科体制创新问题,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而努力奋斗。